高三、2025年语文试卷、江西省十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教育小助手通过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Word版资源文件:语文试卷-江西省十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若想获取Word版资源,请点立即下载!更多试题详解、参考答案、解析应有尽有,并且有海量历来真题,家长想要孩子提优就来下载打印刷真题吧!
江西省十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1.D(“我们应摒弃西方现代艺术批评理论”错误,材料三说“我们可以借鉴西 方现代艺术批评的方法和理论,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 现代绘画批评体系”,并非摒弃。)微信搜《高三答案公众号》获取全科 2.B(A项“只适用于人物画,在山水画、花鸟画中不适用”错误,“以形写神” 在其他画种中也可适用:C项“能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错误, 文化批评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不一定能全面理解 创作意图:D项“更加主观、片面”错误,注重与艺术家互动和对话会使批评更 加客观、准确。) 3.C(材料二主要论述现代绘画批评中形式分析和文化批评等方法,徐冰的《天 书》作品,批评家从文化和艺术观念等角度对其进行解读,符合文化批评的特点, 可支撑材料二观点:A项齐白石的主张体现的是传统绘画观念:B项达芬奇绘画 注重人体解剖结构研究,未体现现代绘画批评特点:D项吴道子绘画特点体现的 是传统绘画特点。) 4. 材料一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绘画批评的特点:①注重“知人论世”,把艺术 作品品评与艺术家生平遭际、人格气质及创作时代背景联系起来,以石涛为例进 行说明:②强调“以形写神”,认为绘画要传达对象内在精神气质,以顾恺之观 点和图立本《步辇图》为例阐述:③注重作品笔墨韵味,笔墨不仅有造型功能还 蕴含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以八大山人作品为例说明。(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 4分) 5.①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绘画批评的优秀传统,如“知人论世”“以形写神” “注重笔墨韵味”等观念,使其焕发出新活力:②借鉴西方现代艺术批评的方法和 理论,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特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绘画批评体系:③加强中 国传统绘画批评与现代绘画批评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不同批评观念和方法相 互借鉴和补充,推动中国绘画批评发展和创新。(每点2分,共6分) 6.C(“既盼着住新房又舍不得老巷和邻居”错误,原文说“李大爷心里也有些 复杂,他舍不得这老巷,舍不得他的修鞋摊,更舍不得这里的邻居们”,未体现 盼着住新房。) 7.C(“象征着李大爷的修鞋摊和他的生活”错误,“老巷里的光”象征着人与 人之间的美好情谊以及生活的希望和温暖。) 8.①手艺精湛:修鞋手艺好,能熟练修好各种鞋子,年轻人对修好的鞋很满意。 ②善良正直:面对年轻人的感谢和金钱,坚决拒绝,不贪图钱财。③坚守传统: 对老巷和修鞋推有深厚感情,即使老巷改造也想继续修鞋。④乐观积极:面对老 巷改造的变化,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每点1分,共4分) 9,①表层含义:阳光透过新屋檐洒在李大爷的修鞋摊上,照亮了修鞋摊的环境, 也让李大爷能继续修鞋。(2分)②深层含义:“光”象征着年轻人与李大爷之间 的美好情谊,年轻人请李大爷到新店里修鞋,给了李大爷继续修鞋的机会,让他 感受到温暖和尊重,照亮了他的生活:(2分)“光”也象征着生活的希望,老巷 改造后焕然一新,李大爷的生活也有了新的开始,他对未来充满信心,这种希望照亮了他的生活。11.答案:D。“就国”的“国”与“郡国”的“国”意思相同,都指诸侯的封地。 12.答案:B。“为他后来的仕途发展埋下了伏笔”在文中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 有。关注高三答案公众号获取最新试婚 13.(1)凡是与窦宪交往的人,都被免去官职,只有汉中太守没有参与这件事。 (“交通”“为”“豫”各1分,句意1分) (2)百姓不富足,君主和谁一起富足呢?水早灾害,虽然说是自然的气数,也 由于百姓治理国家有缺失,受到感应而导致的。(“谁与”“时数”“为治”各1分, 句意1分) 14.①王者没有以养民为务,以成民为急,导致百姓穷悴。②内外奢纵,耗费钱 财。③百姓治理国家有缺失,对上天的感应有所亏欠。 15.D 【解析】D项错误。尾联“寒泉咽古音”并非直露地表达哀叹,而是以景结情, 通过泉声的幽咽暗喻诗人作为遗民对故国的深沉眷恋与人生孤寂,情感含蓄蕴藉。 16:①意境:王诗以白描手法直写田园之美,诗歌整体清新明快,“竹喧归浣女” 等句充满生活气息,展现盛唐安宁氛围。林诗“暮色入疏林”“松门竹影深”等 句色调清冷,营造孤寂意境,映射宋末乱世文人的心理创伤。 ②情感:王维诗通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句,表现对山水田园的热爱 和超然物外的隐逸闲适。林诗则多用隐喻(如“寒泉咽古音”)、典故(“野人琴” 暗用伯牙绝弦之典),表达含蓄深沉的遗民之悲,暗含宋亡后遗民的家国之痛与 孤寂坚守,如“欲问浮生事”流露对人生意义的迷茫与追问。 17.(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3)示例一:朝寨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葬。(屈原《离骚》)示例二:朝避 猛虎,夕避长蛇。(李白《蜀道难》)示例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8.C(3分) 19.甲:荒诞不经 乙:俯拾即是 (4分) 20.①凡是被枪毙的都是坏的 ②而无须讳姓 (4分) 21.推理形式:类比推理。 逻辑谬误:阿Q将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和状元也是“第一个”进 行类比,二者本质完全不同的,不能进行类比推理。 (3分) 22.②“不是”改为“不只是” ④“反映了曲折的”改为“曲折地反映了”(4分)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加点处“神明”的引号表示反讽、否定。 A.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C.引号表示反讽、否定: D.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甲处,结合“这一背景的主体便是由许许多多的荒谬逻辑构筑的”可知,本处所 说的《阿Q正传》所展示的人文背景具有荒谬、不合情理的特点,可填“荒诞不 经”。荒诞不经:意思是少有的,典籍中也没有的(事)形容不合常理。形容虚 妄离奇,不合情理。 乙处,本处是说与赵老太爷那种荒谬的逻辑类似的逻辑在《阿Q正传》有很多, 很容易找到,可填“俯拾即是”。俯拾即是:是指低下头来随便捡一捡就到处都 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本处是运用循环推理进行推理的过程,本处需要指出的是推理中的大前提, 结合上文“被枪毙便是他坏的证据”,以及下文“阿Q是被枪毙的(小前提),所 以,阿Q是坏的(结论)”,可知,推理的大前提是“被枪毙的都是坏的”,可填 “凡是被枪毙的都是坏的”。 ②处,根据前文“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古代帝王避讳,也只避 名”,以及后文“中国文化和历史到了鲁迅所处的时代,连一个人姓什么的权利 都被他们随意剥夺”可知,这里是将赵太爷的行为和古代帝王避讳作对比,赵太 爷不允许的阿Q姓赵,因为他姓赵,他的姓氏也要避讳,古代帝王避讳避名,不 用避讳姓氏,可填“而无须讳姓”。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逻辑推理的把握能力。 推理形式:阿Q认为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他把“自轻自贱”这 种独特的“特点”视为一种“成就”,与“状元”进行类比。因为状元是在科举 等方面取得“第一个”成就的人,而他觉得自己在“自轻自贱”方面也是“第一 个”,所以就得出自己在这方面和状元有相似之处(都是“第一个”)的结论,所 以采用了类比推理的方式。 逻辑谬误:这种类比是不恰当的。“自轻自贱”是一种消极、不健康的行为和心 理状态,而“状元”所代表的是通过努力和优秀表现取得的积极成就,两者在本 质和价值上有着天壤之别。阿Q仅仅根据“第一个”这一表面的相似性,就进行 类比推理,犯了不合理类比的逻辑错误。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②“不是”不合逻辑,鲁迅是把阿Q作为一个农民来写:同时,和后文“更主要 是”相搭配的连词为“不只是”,应将“不是”改为“不只是”: ④“反映了曲折的”语序不当,“曲折”应修饰“反映”,作“反映”的状语,应 将“反映了曲折的”改为“曲折地反映了”。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