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试卷、2024年南大附中初一、第一次月考(3月)、江苏省南京市,教育小助手通过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Word版资源文件: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2023-2024学年七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与解析,若想获取Word版资源,请点立即下载!更多试题详解、参考答案、解析应有尽有,并且有海量历来真题,家长想要孩子提优就来下载打印刷真题吧!
初一年级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共 25 小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 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是( ) A. 秦 B. 西晋 C. 隋 D. 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9 年,隋灭陈,结束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C 符 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 C。 2. 假如你是一位唐朝的读书人,从江南的余杭(今杭州)经水路赴洛阳赶考。一定要经过下列哪一段运河 ( ) A. 永济渠 B. 通济渠 C. 邗沟 D. 江南河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至余杭,从北往南依次是永济渠、 通济渠、邗沟、江南河。题文材料所说的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读书人从余杭(今杭州)经水路赴洛阳,所经 路段为通济渠,B 项正确;其余三项不正确,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3. 某个朝代的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某位皇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此位皇帝是( ) A. 秦始皇 B. 晋惠帝 C. 隋炀帝 D. 唐玄宗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末年,隋炀帝的暴政激起了农民起义,题干中隋未起义军发布的檄文痛 斥的是隋炀帝。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C 项正确; 秦始皇是秦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并未发生农民起义,排除 A 项;晋惠帝是西晋第二位皇帝,他智力低 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排除 B 项;唐玄宗在位前期出现开元盛世, 与材料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 《旧唐书·李密传》中记述:“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与这种状况的出现相关的史实是( ) A. 隋灭陈 B.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2024【南师江宁】七下3月月考历史原卷 第 2页/共 13页 C. 安史之乱 D. 黄巢起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惜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在位期间营造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 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因此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隋末出现“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 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社会状况,B 项正确;隋灭陈之战是南北朝末期的统一战争,排除 A 项;安 史之乱是唐朝发生的史实,排除 C 项;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5.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此河”连接( ) A. 长城—南海 B. 涿郡—余杭 C. 湘江—漓江 D. 岷江—长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开凿了大运河,它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连余杭,B 项正确;古中国 的海运连接长城——南海,灵渠沟通了湘江—漓江,排除 AC 项;大运河与岷江—长江无关,排除 D 项。 故选 B 项。 6. 陈旭麓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 可以参政的机会。”这种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察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知,这种制度是科举制,结合所学可 知,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它以考试成绩而非门第高低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是古 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C 项正确;分封制是西 周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排除 AB 项;察举制是西汉汉 武帝时期实行的自下而上向朝廷举荐人才的制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 时间轴便于我们了解历史时序。下列历史人物属于图中①时代的是( ) A. 杨坚 B. 赵匡胤 C. 李世民 D. 孝文帝 2024【南师江宁】七下3月月考历史原卷 第 3页/共 13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①时代是唐朝,618 年,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 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个皇帝,故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唐太宗李世民,C 项正确;杨坚在 581 年建立隋朝, 排除 A 项;960 年,赵匡胤建立北宋,排除 B 项;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的皇帝,在隋朝之前,排除 D 项。故 选 C 项。 8. 唐太宗的下列措施中直接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是( ) A. 轻徭薄赋 B. 知人善任 C. 重视纳谏 D. 革新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 征等人的辅佐下,以隋亡为教训,励精图治,使得国家政治清明、军事发展、社会安定、思想文化繁荣、 国力日益强大。史称“贞观之治”。本题中轻徭薄赋直接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 项正确;经济发展与人 才、纳谏无关,排除 BC 项;革新政治与经济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9. 唐太宗贞观年间,朝中人才济济,其中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善于决断,他们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为唐 朝作出了卓越贡献。这说明唐太宗( ) A. 勤于政事 B. 虚心纳谏 C. 从善如流 D. 知人善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善于决断,他们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为唐朝作出了卓越贡献”,结 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D 项正确;材料内容 与唐太宗勤政无关,排除 A 项;虚心纳谏和从善如流从材料无法反映,排除 BC 项。故选 D 项。 10. 唐太宗把太子成年礼这一重大礼仪,由农忙的二月改在十月举行。进攻突厥这样的重要战争,也放在十 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闲时进行。以上材料说明唐太宗 A. 以民为本,避免干扰生产 B. 虚心纳谏,变革礼仪制度 C. 善于谋略,选准作战时机 D. 提倡节俭,减轻人民负担 【答案】A 【解析】 2024【南师江宁】七下3月月考历史原卷 第 4页/共 13页 【详解】题干材料中的描述“唐太宗把太子成年礼这一重大礼仪,由农忙的二月改在十月举行。进攻突厥 这样的重要战争,也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闲时进行”,体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避免干扰生产。 在唐太宗时期能体现这一思想的经济政策就是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唐太宗励 精图治,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A 符合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 A。 【点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唐太宗的相关知识点。 11. 有一位皇帝的统治被郭沫若先生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是( ) A. 唐太宗 B. 唐高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武则天继承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延续了唐太宗的施政措施,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 础,C 项正确;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无直接关联,排除 A 项;唐高宗时期在位时间短 暂,唐朝的影响有限,排除 B 项;唐玄宗时期出现了开元盛世,但是与贞观之治时间相距较远,排除 D 项。 12. 唐代诗人王建在诗歌《凉州行》中描绘到:“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诗中所反映的盛唐气象为( ) A.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B. 民族交融更进一步 C.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 社会风气昂扬进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领来到长 安,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 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首诗反映了汉藏民族融合,相互学习的史实,所以 B 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 ACD 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 B。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一的简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在选官标准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创新之处有哪些? (4)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答案】(1)①:隋文帝;②:考试;③:隋炀帝;④:进士科;⑤:唐太宗;⑥:殿试。 (2)变化:由注重门第到注重才学。 (3)创新: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4)作用: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平民也可入仕。 【解析】 【小问 1 详解】 填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 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 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因此①:隋文帝;②:考试;③:隋炀帝;④:进士科;⑤: 唐太宗;⑥:殿试。 【小问 2 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得出 由注重门第到注重才学。 【小问 3 详解】 创新:根据材料“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得出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小问 4 详解】 作用:根据材料“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得出有利于社会 阶层的流动,平民也可入仕。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