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 投稿
高三化学 高三生物 高三地理 高三历史 高三政治

语文试卷-2025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二模(无答案)

更新时间:2025-04-04 13:29:34

试卷分类:高三语文

浏览人数:

来自会员:未来

收藏操作:

免费下载:开通【普通会员

高三、2025年语文试卷、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二模(无答案),教育小助手通过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Word版资源文件:语文试卷-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二模(无答案),若想获取Word版资源,请点立即下载!更多试题详解、参考答案、解析应有尽有,并且有海量历来真题,家长想要孩子提优就来下载打印刷真题吧!

语文试卷-2025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二模(无答案)(图1)

语文试卷-2025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二模(无答案)(图2)


哲理也是一种美。它来自对人、对生活、对世界独具慧眼的观察、鞭辟入里的认识,新颗、卓异、
睿智、深刻,不但使我们在思想上得到启发,认识上得到提高,而且使我们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在感
情上得到激励,甚至产生行动的渴望。哲理美和形象美一样都是自然美的反映,不过形象美是自然美
在感性上的把握,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而哲理美则是自然美在理性上的观照,使人
恍然大悟、豁然开期、欣然诚服。
哲理凝聚于其中的言语,就是哲理性言语。哲理性言语使哲理具有了自己的形体,成为可供观照
的对象,如曙光,如晨钟,如鼓点,如灯塔,发人深省,使人神往。和形象性言语一样,人们一接触
到哲理性言语,往往只是惊叹甚至慑服于其中所蕴含的哲理,而感觉不到表现这一哲理的言语形式的
存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实人们所真正能够感觉到的却只是它的“言语形式”,这恰恰证明了
哲理性言语的透明性。这种透明性是说写者匠心经营的结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所蕴含
的哲理能用别的语言形式来表现吗?也许能,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如这十个宇简洁、形象、生动。
哲理性言语是美的语言,它之所以美,最根本的当然是由于它是真理的光芒,它是人们长期探索
甚至是几代人孜孜追求的结果,是用无数的痛苦、失败、血泪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好像缺树的
花,从一粒种子播入土地到开出美丽的花朵,不但其过程不易为人们肉眼所觉察,其艰辛也是难于想
象的,要天时,要地利,更要人们的辛勤的劳作。它总是从新的方面,在新的层次上向人们揭示出某
种新的认识,从而把人们的眼光引向新的高度、新的深度。它是对愚昧、偏见、谬误的胜利,就像哥
白尼、布鲁诺告诉人们地球是国绕着太阳在旋转一样。
哲理性言语之所以美,还国为它本身的简洁朴素。它从错综混乱中找到联系、秩序,发现了规律、
本质,使之臻于和谐,达到统一,具有最大限度的简单明了性,从而使人们体验到理智的满足和感情
的愉悦。比如,人对人自身的认识,自古以来曾经走过不少弯路,有过不少谬误,说人是天的“副本”,
说人是一架“机器”,说人是会说话的动物…车载斗量,难以胜数。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
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古往今来所有的人,不管他是英名盖世的伟人还是名不见经
传的凡人,不管他是皇帝、总统还是奴隶、长工,不管他是辉金如土的富豪还是瓮牖绳枢的贫民,不
管她是西施王始还是蟆母无盐…全都在顷刻间显示出了他们共同的本质。这一见解叉是何等的朴素
简洁!我们说它朴素简洁,既指它的哲理内容,也指它的言语形式。必须强调的是,哲理内容的朴素
简洁只能生成于朴素简洁的言语形式。
哲理性言语有直接、间接两大美型。直接型是指言语直接指向哲理,表里一致,水乳交融,语直言明,哲理“皆若空游无所依”。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阿涯雷琉欧
斯的“人生是自己思想的产物”。它们简洁朴素,就像真理本身那样。当然也可能运用比喻、比拟、
夸张、映村、对偶等修辞手法,但也都直接贴近内容。如马克思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
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醛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以及契河夫的“要是已经活过来的那一
段人生,只是个草稿,另有一段誊写的人生,该有多好”。相比之下,它们似乎有较多形式的因素,
但这些形式的因素全都为了直接强化内容,既不止于形式本身,也不引向别的对象。
间接型是言语并不直接指向哲理,而是描述某一现象,刻画某一形象。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及鲁迅的“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类实际上大多都是比喻,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喻
体,哲理是它的本体。由于哲理直接蕴含于喻体之中,而喻体就是语言之能指,于是能从语言本身感
受哲理。它们不像别的比喻那样本体都是比较明确具体固定的,而是相当抽象甚至模糊的,并不实指
哪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要是这一哲理所能涵盖的所有现象都可以是它的本体,因而弹性极大,例如上
引陆游的两句诗,某人写作遇到左思右想再也写不下去的情况时可以从中得到鼓励,而另一个人在生
活道路上受到挫折陷入困境时也可以从中吸取勇气。它所涵盖的对象愈多愈广,也就愈见深刻、精彩。
(捕编自王尚文《语感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形象美对自然美的感性把握不同,哲理美是对人、对生活等非自然美的理性观照。
B.哲理性言语的透明性是说写者匠心经营的结品,只能通过对偶的言语形式表现出来。
C.哲理性言语是真理的光芒,是人们探索追求的结果,是用代价换来的,是简洁朴素的。
D.无论是伟人、凡人,皇帝、奴隶,所有人只要能显示出自身的本质就可称朴素简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通过哲理美和形象美的比较分析,让人们清晰地理解了哲理美具有能使人恍然大悟、欣然诚
服的特点。
B.本文善于引用,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有诗有文,丰富多彩,这些诗文都是为了证明哲理性言语
是美的言语。
C.本文从哲理美谈起,谈到哲理性言语,再谈到哲理性言语是美的言语以及分类,层层递进,结构
清晰明了。
D.语言形象生动是本文的特点,作者能旁征博引,又善用比喻,让读者在灵活的语言中领会哲理性
言语的美。
3.下列选项不能用来说明言语直接指向哲理的一项是(3分)
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曹操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朱熹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文天祥
D.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一叶圣陶
4.在哲理性言语运用比喻的手法时,如何辨别这种言语是直接型的还是间接型的?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4分)
5.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写到: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
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
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
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这段话是具有哲理美的,请根据阅读材料,分析这段话具有哲理美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仁者乐山
余秋雨
一
从意大利到奥地利,也就是从南欧进入了中欧。
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并不古老但很有文化。一百多年前已经有旅行家作出评语:“在雏也纳,
抬头低头都是文化。”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褒是贬,但好像是明褒实贬,因为一切展示性的文化
堆积得过于密集,实在让人劳累。接下去的一个评语倒是明贬实褒:“住在维也纳,天天想离开却很
难离开。”这句评语的最佳例证是贝多芬,他在一城之内居然兼了八十多次家,八十多次都没有离开,
可见维也纳也真有一些魔力。
时至今日,太重的文化负把使它陷入太多程序化的纪念聚集,因此显得沉问而国倦。①奥地利人
明白这一点,因此早已开始了对维也纳的背叛。
奥地利的当代风采,在维也纳之外。应该走远一点去寻找,走到那些山区农村,走到因斯布鲁克
到萨尔茨堡、林茨的山路间。寻找时,有小路应该尽量走小路,能停下逗留一会儿当然更好。
二
奥地利的山区农村使我疑惑起来:自己究竟是喜欢山,还是喜欢水?
这里所说的“喜欢”,不是指偶尔游观,而是指长期居息。无论是临水还是倚山都会有一些不方
便,甚至还会引来一些大灾难,但相比之下,山间的麻频更多。从外面看是好好一座山,住到了它的
山窝里很快就会感到闭塞、局促、坎坷、芜杂,这种生态图像与水边正恰相反。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历来盛邑大户可以离山,却总不离水。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本人以前对居息环境的梦想,也大多与水有关。
但是,眼前的奥地利,却让我惊讶不已。
首先是图像的净化,满山满坡都种植地毯般的绒草,或者是一片片整齐的森林,色调和谐统一,
单纯明丽,把种种纷乱和芜杂都抹去了。②这也就抹去了山地对人们的心理堵塞,留下的开国气的,
如洪波宛受、云海静谧。海边的优势,也不过如此吧?但它又比海边宁静和安全。
其次是人迹的收敛。整治草地和森林的当然是人力,但人的痕迹却完全隐潜,只让自然力全姿全
态地出台。所有的农舍不是原木色,就是灰褐色,或是深黑色,不再有别的色彩。在形态上也追求原
生态,绝不会炫华斗奇,甘愿被自然掩盖和理没。只有当人们收敛自我,才能享受最完美的自然。
在奥地利的山区农村,看不到那些自以为热爱自然,却又以触目的别墅、度假村之类损害了自然
风光的城里人印迹。很多城里人不知道,当他们把“回归自然”的口号付诸实践的时候,实际上是骚
扰了自然。③他们为了谋取窗口的山野景象而带来的建筑样式和建筑材料,与山野的素朴本质格格不
入,结果便点点块块地蚕食了山区农村的整体美学生态。奥地利的山区农村中一定也有很多城里人居
住,他们显然谦逊得多,要回归自然首先把自己“回归”了,回归成一个散淡的村野之人,如雨入湖,不分彼此。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

本站内容来自用户云盘共享,不承担任何版权及质量等问题,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来信证明你的权利,本站将来24小时内断开链接。

下载地址

  • 腾讯云盘
  • 百度云盘
下载插图

高三语文最新

更多>>

高三下载榜

更多>>

最新课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