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 投稿
高二生物 高二地理 高二历史 高二思想政治

语文试卷-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5-04-05 15:00:31

试卷分类:高二语文

浏览人数:

来自会员:未来

收藏操作:

免费下载:开通【普通会员

高二、2025年语文试卷、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教育小助手通过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Word版资源文件:语文试卷-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若想获取Word版资源,请点立即下载!更多试题详解、参考答案、解析应有尽有,并且有海量历来真题,家长想要孩子提优就来下载打印刷真题吧!

语文试卷-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图1)

语文试卷-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图2)


《南充高中高2023级第四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2.B3.A4.①审美怀乡式乡土文学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梦幻般美好、和谐恬静的乡村,
是乡土作家们“乌托邦”式的心灵避难所。(2分)②这种审美怀乡式的写作。使文本缺乏审美感和新鲜度,
也会掩盖乡村文明原有的弊病。(2分)(从不同角度辩证看待即可)5.①先写在乡土空间逐步萎缩
的背景下,乡土作家用审美怀乡式的写作模式书写乡村。(2分)②再阐述雷蒙威廉斯等学者对审美怀乡
式的写作的批判,并举例论证乡村丑恶确实存在,(2分)③最后写乡村的富贵与贫穷等对立现象在城市
环境中被加剧和放大,乡土作家们建构心中的乡村“乌托邦”,寻求心灵的慰籍。(2分)(意思对即可)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乡土文学的衰亡不可避免的论断也日益成为现实于文无据,材料一只是说“这样的论断也时有耳闻”,
材料二也只是说“乡土文学也由此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似乎预示了乡土文学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并没有说明它“日益成为现实”,
B.“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作品不属于·乡土文学错误。从材料一“而使乡土文学的内涵被抽空、发展遭到停
滞“这种停滞还只算是乡土文学发展道路上的一点“曲折等表述来看,作者仍然把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作
品归属于“乡土文学“的范畴。
D,“政治和文学有着天然的对立性”表述错误,文中没有这样的信息:“在乡士文学中注入改治的元素,
乡土文学的内涵必然会被抽空,发展也遭到停滞”表述绝对,材料一原文为“如果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是因对文学为政治服务的过分强调,而使乡土文学的内涵被抽空、发展遭到停滞的话”,文中是说“过分
强调”。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筛远并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B推论错误。由“如果乡土文学不将乡村文明的消逝归因于城市的兴起”,不能推导出“乡村文明原有的弊病
就不会被掩盖”的结论。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能力。
文中雷蒙·威廉斯和王鹏程的共同观点是一乡村一定有丑陋,将乡村视为田园牧敬、人间乐土的,不过是
一种理想化的想象和诗意化的呈现。
A爱站的反抗与失败,反映了农村存在着丑陋的一面,能支撑雷蒙:威廉斯和王鹏程的共同观点。
B.说明城市化进程造成乡村走向衰落。
C.反映城镇化时代乡下人的生活的流寓和艰难。
D,表现城市与乡村的隔阀与矛盾对人性的破坏并造成了巨大悲剧。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从“乡村作为一种文化空间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当空间被解构,这些作家只能凭借记忆式的写作对乡村进
行重构,在回忆过程中凭借诗意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梦幻般美好、和谐恬静的乡村“城市代表着污
浊,乡村代表着美好,人们在城市受到伤害,希望回到乡村疗伤”可概括出①审美怀乡式乡土文学创造出
了一个又一个梦幻般美好、和谐恬静的乡村,是乡土作家们乌托邦”式的心灵避难所。
根据“雷蒙威廉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怀旧的田园主义传统进行了批驳。认为乡村一定有丑陋,且不亚于
城市,乡土小说排斥一切的写法显得抽象、做作且不自然“这种呈现用想象代替观察的写作使得文本缺乏
审美感和新鲜度“片面地将乡村文明的消逝归因于城市的兴起,会使得乡村文明原有的弊病被掩盖"可概括
出②这种审美怀乡式的写作。使文本缺乏审美感和新鲜度,也会掩盖乡村文明原有的弊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第一段先写“乡村或农村(乡土空间),正在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步菱缩,乡土文学也由
此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即乡土空间遂步菱缩:“当空间被解构,这些作家只能凭借记忆式的写作对
乡村进行重构,在回忆过程中凭借诗意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梦幻般美好、和谐恬静的乡村”,可见,
在这种背景下乡土作家用审美怀乡式的写作模式书写乡村。
第二段则提出“雷蒙:威廉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怀旧的田园主义传统进行了批驳。认为乡村一定有丑陋,
且不亚于城市,乡土小说排斥一切的写法显得抽象、做作且不自然”,第三段则阐述“乡村并不见得只有美
好”,并列举了种种乡村的“丑恶”,如“落后“封建保守“典妻冥婚”等陋俗,证明乡村丑恶确实存在
接着阐述“这些现象在城市未出现之前就存在于乡村,只是随着城镇化进程,跟随着社会流动进了城市,
在城市的环境中不断被加制和放大了”,于是“当作为城乡空间流寓者的乡土作家们在现实层面得不到满足
的情况下,就需要“乌托邦的建构,给自己困顿的心灵提供适时的慰精”。
6.D7.D8.①突出人物形象。“小林去割柴,桂英去拔菜”,可见桃选的丈地代表”只是摆设:“恒
元和广聚,核桃树底乘谅快“三人一捏弄,家祥就写牌可以看出三人对丈地一事很敷衍。(2分)②文末
回顷梳理,凸显小说主旨。结尾处李有才编写的板话对本次丈地事件做了一个总结(照应标题),表达了
对强权势力的嘲讽、蔑视和批判,也蕴含了作者对被压榨、被剥削农民的同情。(2分)③板话篇幅简短,
富有节奏,朗朗上口,易于百姓铭记和传唱,它既是新农民斗争的“武器”,又是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彰显
本文特色的艺术手段。(2分)9.①内容方面,文本围绕“丈地”一事展开,讲述的是乡村生活。②形
象方面,文本刻画了一群生动、鲜活的农民形象。③语言方面,文中方言口语词汇的运用贴切、真实、自
然,“土味的语言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④主愿方面,文本反映的主题与乡村〔农民)有关,揭露当时乡
村的黑暗社会现实,讴敬劳动人民的善良和智慧。⑤细节方面,对农村中常用工具、地理环境及农村办事
“门道”的详细描述,体现了乡村生活独有的特点。(任意三点即可给满分,每点2分),
【导语】《李有才板话》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抗战时期农村社会的复杂关系与斗争。文
章以阁家山的丈地事件为线索,刻画了地主恒元的狡猾与权力掌控,以及李有才等“小字辈“的反抗智慧。
作品语言朴实,乡土气息浓厚,通过板话的形式巧妙讽刺了权力阶层的虚伪与不公,体现了赵树理对农村
生活的深刻观察与艺术表现力。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家样、恒元父子对村里大事十分关心”错,家样说“村长广聚是自己人。民事委员、教育委员是咱父子俩:
工会主席老范是咱的领工,咱一家就出三个人”,由此可以看出家样、恒元父子在阎家山顿有势力,不是
关心村里大事。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体现了三个人丈地严谨细致错,从后文的“三人一捏弄,家祥就写牌,前后共算十亩半,木头牌子插两
块。这些鬼把戏,只能哄小孩”可以看出,这是随便写牌,糊弄人。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突出人物形象。“小林去制柴,桂英去拔菜“,这些被挑远来的“丈地代表“没有履行丈地的职责,而是去
做其他事,表明了这些代表只是徒有其名,是被安排来充数的摆设。“恒元和广聚,核桃树底乘凉快”以及“三
人一捏弄,家样就写牌”,描绘出阁恒元、广聚和家样对待丈地工作的敷衍态度,他们不认真丈量土地,
而是随意编造数据,充分展现了他们的虚伪和对农民利益的漠视,进一步突出了这些人物的丑恶形象。
②文末回顾梳理,凸显小说主旨。李有才编写的板话对本次丈地事件进行了总结,“这些鬼把戏,只能哄
小孩”等语句直接表达了对阁恒元等强权势力操纵丈地这种不正当行为的嘲讽和蔑视。同时,也反映出在
这种黑暗的统治下,农民被压榨和剥削的现实,蕴含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③板话本身篇幅简短,语言富有节奏,如“丈地的,真奇怪,七个人,不一块”等语句,朗朗上口,符合说
唱艺术的特点,易于百姓铭记和传唱。这使得板话成为新农民斗争的有力“武器”,能够在群众中广泛传播,
起到宜传和揭露的作用。同时,板话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具有独特的艺
术魅力,彰显了本文的特色。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审美特色的能力。
①内容方面。文本围绕“丈地”这一乡村事务展开,“丈地”是农村生活中常见的活动,涉及到农民的土地权
益等切身利益,讲述的完全是乡村生活的内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②形象方面。文中刻画了众多生动、鲜活的农民形象,如李有才聪明机智,以板话为武器与强权势力作斗
争;老秦等农民胆小怕事,受到地主的压迫和剥削。这些农民形象具有典型的乡村人物特点,他们的性格、
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反映了乡村社会的现实,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乡村人物的魅力和乡土气息
③语言方面。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口语词汇,如“窝铺镬“小响午“等,这些词汇贴切、真实、自然。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方言口语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个性鲜明,如李有才的板话中使用的语言生动活泼,
符合他的身份和性格特点,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乡村人物的语言风格和乡土气息。
④主题方面。小说的主题与乡村和农民密切相关,揭露了当时乡村中地主把持政权、压榨农民的黑暗社会
现实,同时区敬了劳动人民的善良和智慧。这种对乡村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农民命运的描写,体现了小说
的乡土主题,使小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⑤细节方面。文中对农村中常用工具(如丈地的弓、算盘、木牌、笔现等)、地理环境〔如椒洼“东圪嘴
等)及农村办事“门道”(如阎恒元等人操纵丈地的手段)的详细描述,都体现了乡村生活独有的特点。这
些细节描写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乡村的独特风貌和乡土气息
10.BDG
11.B12.A
13.(1)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
理。(4分》(2)(他们)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能用做小的信义巩固别人的心意,使人君
必然信任、亲近他们。(4分)
14,①君主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1分)②要有防微杜渐的意识:〔1
分)③要亲近正直忠诚贤能之士。(1分)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展现了欧阳修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材料一以《书》中的“满招损。
谦得益”为引,强调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借伶官之祸警示君主应防微杜渐。材料二则深入剖析宦
官之祸,指出其危害深于女祸,因其亲近君主,逐渐把持朝政,导致忠臣疏远,国家危亡。两则材料均通
过具体史实,警示君主应远离小人,亲近贤臣,方能治国安邦。欧阳修夹叙夹议,分析透彻,展现了其作
为史学家的深刻洞察力。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
是现在为患的根源
“安危出其喜怒“是“安危出(于)其喜怒”的省略句,与“祸患伏于帷闼结构一致,分别成句,前后断开,
故BD处断句:“..者,…也”判断句标志,“者“后G处断句。
故选BDG。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正确。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

本站内容来自用户云盘共享,不承担任何版权及质量等问题,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来信证明你的权利,本站将来24小时内断开链接。

下载地址

  • 腾讯云盘
  • 百度云盘
下载插图

高二语文最新

更多>>

高二下载榜

更多>>

最新课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