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 投稿
高三化学 高三生物 高三地理 高三历史 高三政治

语文试卷-广东省茂名区域金太阳2025届高三10月联考

投稿时间:2025-02-10 13:53:50

试卷分类:高三语文

浏览人数:

来自会员:未来

收藏操作:添加收藏

免费下载:开通【普通会员

【广东卷】广东茂名区域2025届高三10月金太阳联考(金太阳25-72C)(10.15-10.17),高中\高三\广东省\2024-2025学年\广东茂名区\语文三零论坛(30论坛)用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的原卷版、解析版及答案,在云盘中的课件资料可在线阅读及保存到自己的云盘,此电子版课件永久免费阅读及下载。

语文试卷-广东省茂名区域金太阳2025届高三10月联考(图1)

语文试卷-广东省茂名区域金太阳2025届高三10月联考(图2)


茂名区域高三10月份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所以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正确的”分析不当,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2.A(“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不在于…”不合文意,原文是“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不仅仅在于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更主要的在于我们这个民族在面对各种磨难
和挫折时所展现出来的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3.B(B项阐述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不属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有利条件”"范畴)
4.①材料一侧重闸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方法、途径,强调必须发扬伟大的中国精
神,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众②材料二侧重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已经具备了一
些有利条件,包括国家的统一、国力的强盛、道路的自信、民心的期盼。(每点2分,意思答对
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5.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关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在实现中
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人民已经分享到了富裕和强盛的欢乐。②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
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民心的期盼将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推动力量。③一旦实现了中国梦,将使人民进一步分享成就和荣誉,将极大地提升
人民的幸福感、自豪感。(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6.B(“瞬间联想到苏轼和李白吟诵各自的诗篇”分析有误,作者由西湖雨声,联想到苏轼吟诵自
己的诗作,而李白吟诵自己的诗作的情景是作者当年于黄山听到雨声,看到雨景而联想到的)
7.D(“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赞美了西湖景色的美好”分析有误,这里应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同时“一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的本体是“西湖的雨”,本句照应文章开篇写“苏堤听雨”,
写出了雨声的奇妙,表达的是对雨声的赞美)
8.①童年的时候,作者寄宿在邻居家,担心母亲安危而害怕听到雨声。②在国外的时候,作者愿
意听雨,希望在雨雾中有奇迹发生,能与逝去的母亲相见。③在长江三峡的船上,浪涛下的雨
声仿佛神女的凄婉倾诉,作者感受到的是寂寞、调怅和哀怨。④夜宿竹楼,暴雨和江涛共鸣,
好像纤夫伴着号子前行,作者感受到的是震撼与人世沧桑。(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既令文章苏堤听雨这一现实主线清晰,又穿插描写了和听雨相关的经历,使文章内容更丰
富。②拉开时空距离,让读者更好地见证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理解其情感的变化,突出主
题。③增强感染力和可读性。通过现实与回忆的穿插,两者相互烘托,产生回环往复的效果,
更能吸引读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DG[(原文标点)居今之朝,不易其俗,而成千乘之势,不能一朝居也。]
11.B(“赂秦而力亏”中的“而”,是表因果,用法不同)
12.C(“但是又不愿意违背道义以求得(君主)容纳”错,孔子为了拯救百姓而不得不违背道义)
13.(1》听道可自己正有的主张祖不到实行.就放弃职位隐良的,设有听道过背道义而尖求得导
(君主)容纳的。(得分点:“正道”“枉”各1分,句意2分)
(2)儒家的学说非常广博但是缺少要领,事倍而功半,所以儒家学派所倡导的事情都难以完
全实施。(得分点:“要”“从”各1分,句意2分)》
14.不赞成御史的观点。首先,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南子为君,孔子为臣,
南子约见孔子,孔子不得不见,所以孔子见南子,非非礼。其次,“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
“吾乡为弗见”,孔子开始是拒绝见南子的,最后不得不见,可见孔子并非为“求容”而“枉道”
见南子。(观点1分,理由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的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文学说:“君子遵行仁德、秉持礼义而行动,仓促匆忙时必须这样,頓沛流离时也必须这样。
孟子说:‘处在现在的时代,不改变现在的风俗习惯,即使发展成千乘之势,我也是不能和他同处
一个早晨的。’宁可挨饥受饿住在简陋的小巷里,怎么能改变自己的主张而去顺从恶习呢?过去
因为阖问杀了吴王僚,公子季札就离开吴国而去延陵,终身不入吴国。鲁宣公杀了公子子赤,叔
眄因此隐退,再也不接受鲁国的俸禄。损害礼义而获得尊位,适背道义而取得(君主)容钠,是至
死也不能那样做的。听说过自己正直的主张得不到实行,就放弃职位隐退的,没有听说过违背
道义而去求得(君主)容纳的。”
御史说:“《论语》上说:‘亲自干了坏事的人,君子是不会到他那里去的。’孔子嘴上这样说,
实际却没有那样做。鲁国的季孙氏(鲁国权臣,‘三授'之一)行为无道,赶走了鲁昭公,夺取了鲁
国的政权,可是冉求和仲由却做了他的家臣。《礼记》上规定:‘男女不授受,不相互撒酒。’可是
孔子到了卫国,通过宠臣弥子瑕(卫灵公男宠)晋见卫夫人南子,子路为此而不高兴。弥子瑕是
个佞臣,孔子通过他去晋见卫夫人,走的不是正道。男女之间不应交往,孔子去见南子,就是背
离了礼义。礼义是由孔子那里宣传出来的,他尚且违背道义以求得(君主)容纳,哪里还谈得上
什么正直的主张得不到实行就放弃爵位而隐退呢?”
文学说:“天下不太平,诸国不安宁,这是英明的君王所忧虑的。上无天子,下无地方官,天
下混乱,这是贤圣所忧虑的。所以尧为洪水泛滋忧虑,伊尹为百姓忧虑,管仲遭到囚禁,孔子周
游列国,都是忧虑百姓遭受祸害而想使他们脱离危险啊。因此他们不情做厨师、遭囚禁、四处奔
走以拯放百姓。追赶逃亡的人,自己就要快跑,拯救溺水的人,自己一定会沾湿。现在百姓陷入
沟壑,想要救助他们又想不沾湿,这怎么可能呢?”
御史获然无语以对。
材料二:
儒家的学说非常广博但是缺少要领,事倍而功半,所以儒家学派所侣导的事情都难以完全
实施。但儒家确立了君臣父子间相处的礼仪,以及夫妇长幼之间的礼仪区别,这是不可以改变
的。道家令人精神专一,行动都与无形的“道”相合,使万物得以丰富和充足。道家这种学术,是
顺应阴阳四时之序的学就,兼采儒家与墨家的优点,聚合名家与法家的精要,和时势随同发展,
与事物的变化相随,创建风俗,应用在人事上,并无不合适的,意旨简的,且容易把握,事半而功
倍。儒家则与道家不同。他们觉得君主应该是天下人的表率,君主所提侣的东西臣下就应该附
和,君主走在前面臣下就应孩在后面紧跟。如此一来,君主就会劳累不堪而臣子却十分安逸。
人的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身体极其劳累就要疲惫。倘若精神和身体总是难以安宁,却想要
自己的生命和天地一般长久,从没听说过这样的事。
儒家以六艺为法式。六艺的本文和释传以千万计,几代相继不能弄通其学问,有生之年不
能穷究其礼仪,所以说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力气却很少有功效”。
材料三:
卫灵公有个叫南子的夫人,派人对孔子说:“四方来的君子看得起我国回君并想结为兄弟
的,一定要面见我们国君的夫人。我们国君的夫人希望和您见面。”孔子表示辞谢,但还是迫不
得已前去见她。夫人在细葛布的惟帐之中。孔子进入门内,面朝北行叩头之礼。夫人在帷帐中
行拜礼两次,身上佩戴的环佩玉器叮当作响。孔子归来后就:“我原来不想见地,既然前去见她
就应该以礼相答谢。”子路很不高兴。孔子起誓说:“如果我说的不是真的,就让上天厌恶我吧!
就让上天厌恶我吧!”
15.C(“感情由悲转喜,是难得的一抹亮色”错,应是以乐景写哀情)
16.①身世浮沉、辉旅漂泊之苦。“天涯倦旅”直接抒发羁旅漂泊生活之苦;“对双塔栖鸦,半汀归
鹭”句借飞禽有巢可归,间接抒发自己无家可归的愁苦。②心系故国的亡国之痛。“旧柳犹
青”句写故国风景不改,实抒亡国之痛;“故国楼台,斜阳巷陌,回首白云何处?”三句抒发亡国
的悲痛,慨叹无处托身,将国亡之感与身世浮沉紧密结合。(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17.(1)骐摸一跃不能十步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等)[每空1分,
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A绵延不断B安身立命C潜移默化(每处填入的成语恰当且书写无误得1分,不恰当或
书写有误该空不得分:如有其他成语,符合语境亦可得分)
19,②句语序不当,修改为“不仅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会迷失方向”:⑥句关联词使用不当,将“但
是”修改为“因此”。(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得2分,只正确指出但修改不正确的不得分)
20.①却奈何不了芦花②我应该把它们带回去③芦花未被浮尘所染(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
可,字数不符酌情扣分】
21,①句中“芦花”为本体,“棉花糖”为喻体,比喻词为“像”。②用棉花糖比喻芦花,不仅鲜活、生
动、形象,更容易被人感受、理解,而且写出了芦花蓬松、美丽、赏心悦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对三株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22.A(A项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渔客”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B项表示强调。C项表示特殊
含义。D项表示反讽)
23.【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
材料第一段引用庄子的寓言故事。材料第二段指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的思
想见识、认知能力、为人处世方法等存在着差异,然后提出“那我们应该如何与他人相处”的
疑问。材料引导我们正确地看待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每个人都受限于自己的感官体验、心理
状态和生活经历,对世界的认识总是有限的,我们应保持谦逊和自省的态度,理解和尊重别
人的视角和感受,不强加于人·不任意评判人,学会感同身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

本站内容来自用户云盘共享,不承担任何版权及质量等问题,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来信证明你的权利,本站将来24小时内断开链接。

下载地址

  • 腾讯云盘 『 提取码:30lt09
  • 百度云盘 『 提取码:ggf7
下载插图

高三语文最新

更多>>

高三下载榜

更多>>

最新课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