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 投稿
高三化学 高三生物 高三地理 高三历史 高三政治

语文试卷-贵州省安顺市2025届高三部分学校联考

更新时间:2025-03-11 13:25:13

试卷分类:高三语文

浏览人数:

来自会员:未来

收藏操作:

免费下载:开通【普通会员

2025届贵州省安顺市高三下学期3月二模联考,高中\高三\贵州省\安顺市\2024-2025学年下\语文,三零论坛(30论坛)用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的原卷版、解析版及答案,在云盘中的课件资料可在线阅读及保存到自己的云盘,此电子版课件永久免费阅读及下载。

语文试卷-贵州省安顺市2025届高三部分学校联考(图1)

语文试卷-贵州省安顺市2025届高三部分学校联考(图2)


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B(“这种趋势决定了中国崛起的必然性”错,依据材料一第一段“中国的崛起是终结霸权秩序
的重要筹码,是重建世界秩序的中坚力量。21世纪,美欧主导的国际粉权秩序将终结,多极
化将是世界秩序重建的基本方向,人类将有希望迎来一个没有霸权的新时代”这段话可知,是
中国崛起促进了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而不是相反)
B(A项,“列举西方众多称霸的国家反驳西方的担优”错,应是印证西方的担优。C项,主体部
分是并列式结构。D项,“材料一重点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错,重点是反驳西方“国强必
衙”的观点)
C(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中,英国首相拿中国收回香港的过渡时期中香港可能发生动
荡来威胁中国政府,邓小平用这段话来回击,这是对英国政府的警告,也是对最坏设想的一种
应对策略,更多的是一种谈判艺术,与“强而不霸”战略的关系不大)
①开篇提及“国强必荷”这一西方观点,先树立批驳的靶子,然后引出中国崛起与这一观点的
差异,从反面论述,回击西方的无理攻击。②通过与西方“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进行对比,突
出中国“强而不霸”的选择与承诺的独特性,强调中国崛起的和平性质。(每点2分)
①在宣传上,要从历史、文化、逻辑等多方面批驳西方谬论: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
辑以及现实逻辑等多方面宣传中国式崛起的“强而不霸”:②在实践上,要毫不动摇地促进中
国社会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和平崛起的道路不动摇:③在国家关系上,
发挥中国制度优势,为其他国家发展提供机遇和经验,实现共同崛起,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
(每点2分)
B(“饱读诗书和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见识自然不同于贩夫走卒”这句话有误。前后不具有因
果联系,文章并无此种表述)
C(小说的对话描写隐含着作者明显的爱憎)
①烘托气氛。第二段描写了玉泉山的泉水,天坛的苍松翠柏等北平的美景,这种美好的景物
与被侵略后的耻辱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出一种压抑、悲愤的气氛。②强化情感。北平的
景色依旧美好闲适,然而北平人民却失去了对这座城市的掌控权,这强化了北平人民在日本
侵略下那种失去家园、失去尊严的悲愤情感。(每点2分)
冠晓荷是一个自私自利、毫无民族气节的人,他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漠
不关心。小崔则是一个有骨气,有正义感的人,他虽然生活困苦,但不愿与日本人勾结,对冠
晓荷的行为表示反感。小说通过对比两人的行为和态度,更加鲜明地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
点,使读者对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4分)同时,小说通过冠晓荷和小崔这两个不同性格的
人物,反映了当时北平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化了主题。(2分)
BDG[(原文标点)薇令读书学道,吾之畏友,顾取余狂兴高怀,出酒共的,]
A(“把酒临风”中的“临”意思是“面对、迎着”)
C(“喝完后还采梅花才离去”错,原文“余意须俟花残而去”意思是“我心里想着应当等花谢
后才离开”)
(1)玄墓,光福两座山的(梅花)是最美丽的。到了春天游人众多,车马连绵不断。(得分点:
“胜”“相望”各1分,大意2分)
(2)每天随意走到哪里,有时去一次,有时去两三次。(得分点:“之”“或”各1分,大意2分)
14.作者以夏梅自比,用夏梅在盛夏无人观赏的“冷极”状态,暗喻那些在世俗热潮中被忽视、处
于困境却坚守自我的人。同时,也讽刺了那些追逐时尚、趋炎附势的世俗之人。(2分)董崇
相的诗涉及夏梅的叶子,这体现了他不随波逐流的见识,作者为了感念董崇相的这份情谊,
所以写夏梅并和诗、作图卷相赠,以表达对这种能关注被冷落事物的精神的肯定。(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吴中的梅花,玄墓、光福两座山的(梅花)是最美丽的。到了森天游人众多,车马连绵不断。
洞庭东山的梅花不比玄墓、光福两座山的梅花差,但是在偏僻荒远的太湖之中,游人很少到,所
以我晚年以来多次舍弃玄墓、光福两座山,到洞庭去。
(我)从昆山开船,第二天渡过太湖,在洞庭东山的南面苏生家住宿。当时梅花还没有开放,
我也要作画,到了元宵之后才得以游览(洞庭东山)。侯月鹭、翁于止分别带了酒到郑藏令的国
中。园中的梅花有一百多株,一眼望去像雪,芳香的气味飘在衣襟衣袖中。靠近水池的儿株,绿
色的花萼像玉一样重叠,红的、白的梅花相间,古老的树干和繁盛的花朵,互相映照在清波中。
(我)随口吟出二首绝句,大醉而回住所。那第二天,就到长折游览,因为长折的梅花,是所有山
中最好的。(我)乘坐轿子,带着一个随从,整理行装,经过平岭,取道周湾,一路看梅花到了杨
湾,住宿在周东幕家。
第二天,周东斋端着酒杯并带着山中的酒伴一同到长折。先到梅花深处名叫李湾的地方,
又住在太湖边名叫寿址的地方。登上高丘后,山坞湖村二十多里,银白色的梅花林海,都在眼
中。返回,经过能仁寺,寺中的梅花几百株,树木特别古老,很多苔藓斑驳。天气睛期吹着微风,
梅花飞飘满怀。于是放酒在树下,天暗了喝酒完毕,各位先生各自散去,我于是住宿在寺中的翠
岩房。
从这天,让老僧人做向导,拄着拐杖寻找梅花,高低深远,没有什么(地方)不到。其中某个
优美地方,有所谓的西方景览胜石、西湾骑龙庙。每天随意走到哪里,有时去一次,有时去两三
次,有时带着酒,有时带着笔、观台以及下棋工具,叫上棋客登山顶下棋,还在这期间,随意走走
寻觅诗句,看见的人认为(我们)是仙人。走累了就回能仁寺。山中的友人,知道我在寺中,大多
带着酒来,待在梅花下。常常对着客人吟诗挥毫,没有一天不醉。我心里想着应当等花谢后才
离开。
郑蓝令告诉我,家中园里的梅花还没设有谢,可以前去尽我的兴致。(我)很高兴地答应了他。
郑藏令读书学道,是我的畏友,看到我兴致、情怀高完,拿出酒来共饮。当时夕阳照在梅树上,梅
花容态光洁,落莫缤纷,美丽的梅花像地毯能坐上去。喝酒到一半,倒了一危酒环绕着水池走,
洒酒祭奠梅的根,边祭奠边祝祷。
材料二:
梅花开在冷的时候,是容易知道的,然而也是最热的时候。冬春结冰下雪的时候,梅花怒放
鲜艳汕烂,风雅之士和流俗之人都争先恐后地前往观赏,这就是梅花最热的时候。三、四、五月
梅有众多成串的果实,又有温和的风和适宜梅生长的雨所施及,然而梅花开始冷了。梅花调落
果实成熟都过时了,时间进入夏季,只有叶子和枝干相守护,一同和炎炎烈日抗争,梅花已经冷
到极点了。所以观赏梅花和写诗咏梅的人,没有在无花的时候来看梅和咏梅的。
梅花到了只有叶子的时候,梅花就过了时令很久了。好友廷尉董崇相,在南京做官,在告假归家休息期间,写有一首《夏梅诗》,内容写到梅叶。为什么这样写?(他说)舍弃梅叶就不能称
作夏梅了。我为梅花有这份情谊而感慨,他嘱咐我写一首诗相和,我就写成一首诗赠送给他
15.D(“八年”应是说诗人与曾肇“违离”之久。“中间两联具体写‘梦思'内容”这一理解不正确,
领联上句写曾肇虽历仕途风波,但能守道自持,并祝愿他将来建功立业:颈联用典,将曾肇比
作汉代的李膺和唐代的项斯,称赞他提携后进,受人敬仰、品质高尚、口碑好等特点。“尾联
婉劝友人归隐田园以获自由”这一赏析不准确。尾联诗人自叙,表达自己的心志一归隐江
湖,与世无争,自由自在)》
16.①曾肇是一个立身有道,德才兼备,提携后进,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受人褒扬、敬仰的人。
(3分)②表达了诗人对曾肇为人处世高尚品质的钦佩,对其为国建大功的祝愿。(3分)
17.(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3)示例一: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示例二: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第
(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的,可以给分
18.A不可或缺B一蹴而就C潜移默化(每处1分)
19.[示例]甲:与文学有很大区别乙:只有土壤肥沃了(每处2分,字数不符酌情扣分)
20.示例:优秀的画作不仅讲究线条,笔触、构图等,而且要有高超的意境,这种意境是画家自身
独有修为的体现(这种意境是由画家独有修为决定的)。(修改正确一处1分,两处3分)
21.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选择大学文学专业比作“种瓜”,把最终呈现出画页成果比作
“得豆”,(2分)说明文学与绘画有相通之处,良好的文学修养对于绘画创作有促进作用,从
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分)
22.“镜”改为“颈”,“宏”改为“鸿”,“练”改为“炼”。(每处1分)
23.【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富含思辨空间的时闻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写巴黎奥运会上运动员麦克尤恩和
科尔在决赛中,不愿与对手共享金牌而选择附加赛。材料中用“有人说…有人说…还有
人说…”这一句式列举了网友对此事的三种不同看法,还给出提示语“你对这一现象是怎
么看的”。显然,“这一现象”指上文所述的不愿共享金牌一事,“你对这一现象是怎么看的”,
意味着考生既可以选择上述三种观点中的某一种为中心论点,展开削述论证:也可以发表有
别于上述三种观点的新的看法,并闸述理由:还可以针对这三种观点进行思辨探究,去伪存
真,激浊扬清,从而形成更为公允、中肯的意见
比如,赞同第一种观点的,可以从集体(国家)荣誉大于个人得失的角度展开论辩:认可
第二种观点的,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的类比联想,阐述零和博弈的弊端:支持第三种
观点的,可以论说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价值。当然,也可以对题干中所给的
三种观点进行比较,权衡,从而生发更为理性的意见。比如,麦克尤恩和科尔“不愿共享金
牌”并非零和博弈思想的作怪,而是一种勇于自我挑战的奥林匹克精神的鲜活体现,值得发
扬光大
(二)参考立意
(1)为“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点赞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

本站内容来自用户云盘共享,不承担任何版权及质量等问题,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来信证明你的权利,本站将来24小时内断开链接。

下载地址

  • 腾讯云盘
  • 百度云盘
下载插图

高三语文最新

更多>>

高三下载榜

更多>>

最新课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