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 投稿
高三化学 高三生物 高三地理 高三历史 高三政治

历史试卷-2025届名校学术联盟·高考模拟信息卷&冲刺卷&预测卷

更新时间:2025-04-01 12:47:38

试卷分类:高三历史

浏览人数:

来自会员:未来

收藏操作:

免费下载:开通【普通会员

高三、2025年历史试卷、名校学术联盟·高考模拟信息卷&冲刺卷&预测卷,教育小助手通过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Word版资源文件:历史试卷-2025届名校学术联盟·高考模拟信息卷&冲刺卷&预测卷,若想获取Word版资源,请点立即下载!更多试题详解、参考答案、解析应有尽有,并且有海量历来真题,家长想要孩子提优就来下载打印刷真题吧!

历史试卷-2025届名校学术联盟·高考模拟信息卷&冲刺卷&预测卷(图1)

历史试卷-2025届名校学术联盟·高考模拟信息卷&冲刺卷&预测卷(图2)


名校学术联盟·高考模拟信息卷&冲刺卷&预测卷
历史参考答案(四)》
【答案】C
【解析】这些勾连涡纹彩陶纹饰,都具有以“工”字形纹的上下两滑延伸的月牙状产生中心对称的特征,反映了不
同文化时期,跨地区的文化交往更加频繁,表明勾连涡纹彩陶的广泛发展与相互交流,体现了在大融合,大聚变
的文明发展形势下,文化融合和文化交流的趋势更加无法阻挡,这也是中华文明由多元逐渐走向一体的文明发
展态势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原文化处于区城领先地位,只能说明不同文化之间互相有交流和影
响,排除A项:图中信息反映的是不同文化之间互相有交流和影响,并不存在隔绝,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文化
交流是否類繁,排除D项。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刘秀复置司求校时的主要目的是对付都城的贵暇权臣,饱永弹劾帝叔即赵王刘良就是证明,
B项正确:刘秀复置司隶校时的监察目标不是地方官,而是京师百官、权臣贵暇,排除A项:司隶校时是监察官,
并非军事官员,排除C项:汉代监察权本就不属于宰相,不存在分割相权之说,排除D项。
【答案】A
【解析】由敦煌壁画的服饰看,当时的服饰文化大量吸取了西域民族衣冠服饰的特点,盛唐以后胡风渐行这反映
了唐朝民族文化之间不断交融的态势,A项正确:敦煌壁画的服饰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而不是保守,排
除B项:材料可以体现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妇女受到的约束较少,穿衣比较自由,说明妇女的社会地位并不
低下,但这不是政治地位提高的体现,排除C项:敦煌莫高窟属于佛教艺术,佛教对社会主流价值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社会主流价值依然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
【答案】D
【解析】由图中数据可知,从980年到1290年间,中原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而江南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说明人
口逐渐向南方集中,这推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数据是南北方人口在不同时期的比
重,虽然北方人口比重在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人口数量持续减少,排除A项:南方人口比重超过北方的因
素很多,材料并不能反映南方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高于北方,也有很多人口是由北方迁到南方的,排除B项:宋元
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面非开始南移,排除C项。
【答案】B
【解析】明洪熙,宜德年间被记载的循史有40余人,占整个循史传的三分之一,这说明这一时期政府建立了一支得
力的基层官员队伍,重视基层社会实行有效的治理,B项正确:明初,循吏数量的增加并不能直接说明监察体系趋于
完备,排除A项:明洪熙、宜德年问大量循史的出现与科举制度的发展并无直接联系,并不是科举制度的发展导致
大量循吏的出现,排除C项:循吏是地方官员,并不是中央官员,不能反映君主严格控制了中央官员,排除D项。
【答案】C
【解析】面临与西方国家在中国发生的争执时,总理衙门援引国际法来处理,并最终取得成功,这说明国际法的引入
开拓了晚清外交官员的视野.体现晚请初步具备近代外交意识,C项正确:面对列强在华争端,总理衙门援引《万国
公法》提出抗议,迫使普鲁士释放商船并赔款,仅是个案,并不能说明请政府收回部分治外法权,排除A项:材料未
涉及美国政府的行为,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总理衙门刚开始接触《万国公法》,谈不上挤熟,排除D项。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等人崇尚儒学,进一步将儒学宗教化,其他学界人士则对儒学持批判态度,这表明
当时对孔道的理解出现了不同维度,C项正确: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儒学的
宗教化是逆时代潮流的,排除A项:民初年传统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项:此时维新变法早已结束,排除D项。
【解析】八路军与民兵配合拆毁正太铁路,说明这是八路军进行的交通破袭战,百团大战第一阶段是以正太铁路
为重点进行的交通总破袭战,A项正确: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组织的正面战役一徐州会战的一部分,八路军并
未参加作战,排除B项:松沪会战也是国民党组织的正面战役,地点在上海,排除C项:平型关大捷是埋伏战,不
是交通破袋战,平型关也不在正太铁路上,排除D项。
【答案】A
【解析】1953年,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普选,而选举各级人民代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有准确的人口数据。因
此,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是结合选民登记同时进行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准备了条件,A项正确:国民经济的根本性好转是在1952年底,1953年我国已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排除
B项: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确实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施有关系,但新中国成立前就制定了这一政策,1947年
就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排除C项: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在1952年底也已基本完成,3亿多农民的土地问题已经
得到了解决,排除D项。
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八二宪法”中增写的条款,打破了“五四宪法”中代表制民主的闭环结构,增加了更具直
接性的民主管理,C项正确: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作为宪法的第五条第一款写入宪法,与材料时间不吻合,排除A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于
2010年,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排除D项。
1.【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每个百人队投票后随即宜布投票结果,一旦得票超过半数,投票立刻终止。因此,只要骑士等
级和第一等级意见一致,后面几个等级的公民根本没有投票机会。据此面论,骑士等级和第一等级的贵族和富豪
集团决定了森都里亚大会的投票结果,掌控了政治事务,D项正确:由材料看,在森都里亚大会里平民发挥作用的
机会很少,可见当时罗马政治民主化程度并不高,排除A项:在这种投票规则下,一般公民的参政积极性不会很
高,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这种投票体制下,平民进人政府的机会很少,不会成为政府的主体,排除C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屯仓”“田庄“是典型的大土地私有制的产物,后者代表中古时期阶级分化、社会进步的
历史趋势,更富有生命力。“大化改新”时期推行“班田收授法”,意在取缔大土地私有制,但终因逆历史潮流而
很快瓦解,土地私有制也突破以往的模式,进人庄园制时代,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屯仓”“田庄”代表生产力
的发展方向,D项正确:“家”“宅”是土地公有制的产物,尽管当时前者较为普避,但其不是生产力发展的潮流
方向,排除A、B、C三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欧洲人摧毁古代美洲文明之前,拉美地区尽管金属冶炼技术落后,但拥有独特的手工
业制造技术,这体现了美洲文明具有明显的独特性,故选C项:A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主旨并未
强调西方文明影响的拓展,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答案】B
【解析】“看不见的手”揭示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密码,是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
的一个鲜明标签,他反对政府特惠及限制的制度,主张经济在市场自我调节下的自山发展,B项正确:亚当·斯
密反对重商主义,排除A项:亚当·斯密也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排除C项:混合经济是国家干预和自由主义的结
合,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社会福利制度通过社会资源和机会的配置可以使社会利登结构得到某种调整,但并未消除社会的不平等性及分层结构的合理化问题.D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是对社会福利制度的评价,没有涉及公民的民主权
利,排除B项:福利制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民的工作积极性,且材料也未提及此事,排除C项。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美国依托中情局开展信息奥论攻势,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苏联进行冷战,C项正确:美国
资助这些文化活动的主要意图并不是改善自身形象,排除A项:这些文化活动和中情局的行动成果并无关联,
也不是对中情局的宣传,排除B项:这些举动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发展,但这不是美国的主要意图,排除
D项。
【答案】(1)贡献:政治上,大一统达到新高度,奠定了中国版图恭础:边疆治理与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民族共
同体意识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进行集大成式整理,传承发展了中华文化。(每点2分,共6分)
(2)示例(8分)
观点:新清史的认识虽然提供研究清史新视角,但其结论与认识完全不符合史实
论述:清朝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清朝沿用了明朝的中央官制,如内阁、六部等基本架构。虽然
清朝设立了军机处等机构,但这也是在传统封建专制体制下的创新,目的是加强皇权,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
变的脉络相契合。清朝实行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这表明清朝统治者对儒
家文化所倡导的人才选拔观念的认同。通过科举,大量汉族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阶层,促进了满汉文化的酸合,
也体现了清朝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延续。清朝统治者大力推崇儒家文化。例如官方组织编纂了《四库全
书》,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一次大规模整理,涵盖了经,史,子,集等诸多方面,体现了请朝统治者对中华
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新清史”论者从所谓“满洲”中心观出发,忽视了清朝统治者在政治,文化、民族融合以及领土主权等诸多
方面对中华主体文化的认同。请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了民
族融合,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案】(1)原因:辛亥革命改善了营商环境与市场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减轻了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国际工业品需求增长(或答:国际市场工业品需求增长):出口厂商提升国际竞争力意愿的增强
(或答:民族工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或答:交通航运技术进步或铁路修建、航运开拓
等)。(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困难:导致我国重要原料和技术设备严重短缺(或答:导致我国经济恢复发展困难重重):使得我国对外贸
易额大幅下降,外汇收人大量减少:威胁我国国家安全。(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3)措施:要致力于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争取国际话语权:要善于审时度势,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及时
作出科学预判:要善于抓住机遇,运用灵活多变的方针加以应对:要用好国际性组织等各个层面的力量,拓宽工
作平台和信息渠道。(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答案】(1)影响: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或答:确立了领土,主权,平等等国际法原则):开创了近代
欧洲新的政治格局:推动了国际法体系的构建(或答:开创用国际会议和谈判解决争端的先例或确立国家基本
原则):深化做洲宗教改革运动,宣告天主教势力统一狱洲希望的破灭: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每点2分,共
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区别: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欧洲为中心,两极格局是美苏在全球展开对峙。(2分)
原因:日本,西欧的耀起: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或不结凰运动国家)兴起:美苏实力的相对下降:各种动荡所造
成的全球不稳定因素的增加等。(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答案】示例一(12分)
明治维新至二战结束前的”军事立国”阶段,日本积极扩军备战,走上对外侵路扩张的道路。这一时期.日本的军事
力量迅速蝴起,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战的惨痛失收让日本深刻认识到军事立国的不可持续性。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

本站内容来自用户云盘共享,不承担任何版权及质量等问题,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来信证明你的权利,本站将来24小时内断开链接。

下载地址

  • 腾讯云盘
  • 百度云盘
下载插图

高三历史最新

更多>>

高三下载榜

更多>>

最新课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