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2025年历史试卷、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教育小助手通过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Word版资源文件:历史试卷-辽宁省辽阳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若想获取Word版资源,请点立即下载!更多试题详解、参考答案、解析应有尽有,并且有海量历来真题,家长想要孩子提优就来下载打印刷真题吧
(1)主要内容:制定成文法:政府掌握立法权:人们对法律的了解程度影响法律的效用:法律 具有赏善罚恶的导向作用:法律是统治者驾驭百姓的工具。(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 言之有理亦可) (2)不同之处:法治与德治相统一:法律的权威源于人的政治认同(统治者在立法、执法方面 并不具备绝对权力),“恶法非法”(被统治者有不服从违背自然理性原则的法律的权利)。(3 分,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共性因素:经济发展与社会阶层加速分化:社会矛盾的复杂化:政府的集权化:法治思想的传 承和法学家的努力。(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原因:敌后战场进人战略反攻阶段,夺取抗战胜利的需要,中国共产党自身实力的不断壮 大:军事理论的发展和军事现代化要求(装备状况的改善)。(6分) (2)历史贡献:侣导、促成和维护统一战线:提出战略方针与指导理论:开辟并巩固敌后战场: 推进国际反法西斯合作:凝聚民族精神力量。(6分,答出三点即可) (1)特征:深受工业革命影响:城市示范效应明显:城乡观念相互影响:注重乡村保护与改造: 对城市化贡献大:发展速度快。(7分,答出三点给4分,四点给7分) (2)历史启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农村城镇化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农村城镇化需要有 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是关键:完善的制度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 保障。(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示例一 论题: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了“协和万邦”的全球治理智慧。(2分)》 论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与文化特质。中国人民拥有爱好和平的文化传 统,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兼爱”“非攻”等思想。张骞“凿空”西域、玄奘的西行取经、郑和 七下西洋都是中国人民与各民族和平交往交流的写照,彰显了“协和万邦”的理念。“和平” “和睦”“和谐”等理念传承到近现代,深刻影响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新中国成立伊 始就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5年中方代表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 针。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这些都体现出党和国家积极为 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并愿意同世界各民族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成果,这 正是“与邦和谐、协和万邦”精神的现代阐释。进入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 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更蕴含了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智慧。(8分)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协和万邦”的理念 不仅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观,也彰显了现代中国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论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富含“人本”色彩。(2分) 论述:以人为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在“敬天保民”思想 指导下建立了以人(而非神明)为中心的礼乐制度。自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以来,后世儒者大 多格守人本思想。在政治方面,人本思想演化出以民为本的理论,如孟子的“仁政”说。历代 政治家,思想家继承并发展民本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其转化为政治实践。近代以来,而 对西方宗教思想的冲击,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宣扬无产阶级的唯物主 义世界观,强调人的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本底色。政治 上,中国共产党坚定依靠和发动人民大众,践行群众路线,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 旨,成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改 革开放以来,面对经济快速发展和外来思想涌入的考验,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同志丰富并发展 了人本思想的内涵,如科学发展观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 深入推进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8分】 总之,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本基因,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宇宙观根基,大大推 动了政治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并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指导思想的理论渊源。(2分) 示例三 论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了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精神的统一,(2分) 论述:略。(10分,可从近代以来,中国有识之士独立自主探求救国真理的历程,以及新中国 在国际上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等角度加以论述)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A疆域统一促进地理学的兴起 B.政府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科技发展有连续性和进步性 D.官僚阶层蓄意进行知识垄断 元朝时,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处理庶政的主要官员“每日圆坐商议词讼,理会公事”,俗称 圆议”。“圆议”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达成某种定议。“圆议”的推行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实现了科学决策 C体现了分权制衡 D.有利于防范腐败 明清时期,杂字书成为社会上流行较广的民间知识读物。它与传统的蒙学教材不同,缺少抽 象的道德说教,内容涵盖农事建筑、五谷花木、鸟兽百艺等百科知识:语言上也抛弃了艰涩难 董的文言文,而采用民间流行口语。明清杂字书的流行体现了 1文化环境的自由宽松 B.学术文化重心的下移 、.社会阶层流动的增强 D.崇实致用的学术风气 青末,一份民政部(1906年设立,1911年裁撤)出具的报告指出:中国所遗之迹,应亦倍蔬于他 书,乃至今而求数千年之遗迹,反不如泰西之多者,则以调查不勤,保存不力之故也。该报告 最能反映,清末 .天朝意识影响新政推行 B.政治动荡制约文化保护 民政部的职能较为广泛 D.古迹保护颇受朝廷重视 表2所示为1914一1927年中国主要生产设备数量的增长情况。对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一时期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