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卷】福建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9月开学大联考(金太阳25-023C)(9.6-9.7),高中\高三\福建省\2024-2025学年上\语文三零论坛(30论坛)用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的原卷版、解析版及答案,在云盘中的课件资料可在线阅读及保存到自己的云盘,此电子版课件永久免费阅读及下载。
高三9月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邓小平的表态使这场争论没有必要而停止了”不合文意,原文是“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 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其理标准 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 问题”) 2.B(A项,“可见毛泽东认为解放思想更重要”分析不当,毛泽东与邓小平都认为“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很重要。C项,“这样的现实国情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强加因果,原文 是“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这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取得的。面对新时代 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变化,我们仍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牢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国情,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穿到工 作各方面、全过程”。D项,“我们就能…”说法绝对,“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结合起来”不构成充分条件) 3.D(D项主要体现的是邓小平全面认识事物、辩证处理问题的思想,不能直接且主要体现邓小 平“实事求是”思想) 4.①使用反复的形式论证,“思想一僵化”间隔反复,引导三个分论点,从三个方面展开深入论 证,使说理更加透彻。②使用反复的形式论证,具有强调作用,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气势和效 果,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的情 给分) 5.①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倡导“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撑。②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推动改革开 放,推动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③面对我国新一轮改革 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继续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6.B(“在对比中突出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发展进步”分析不当,没有运用对比,也不是突出 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发展进步) 7.D(“表现了他们对害虫的警惕”“表现了‘我'的诗意联想”属于过度解读和拔高分析 8.①每到秋麦时节,奶奶会喊父亲回来,父亲应该回来。父亲在福田庄还有地,如果父亲不回 来,三个人的地就只能指靠叔叔一个人。②奶奶叫父亲回来,没指望他能干多少活儿,是想让 他记着乡亲们帮忙的人情,也让乡亲们看到儿子的孝顺。(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 他答案,言之成理的的情给分) 9.①通过叙述时间的跳跃,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交织,行文跌宕起伏。②主体内容按照时间 的推移叙述,有一种时间流动和秋收时节忙而不乱的节奏感,与题目“秋麦”呼应。③展示了 “秋麦”时从割麦、打场、晒麦子到存新粮的过程,使主体内容情节脉络清晰。(每点2分,意思 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的情给分) 10.BDG[(原文标点)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 11,B(B项,两句中的“薄”词义不同:前者为“轻视、看轻”,后者为“迫近、接近”。A项,解说正 确。C项,两个“信”词义不同:前者为“真、真实”,后者为“诚信”。D项,两句中的“见”词义 相同,均为“被”) 12.C(“只为自己谋划而不为大王着想”不合文意,应是“替自己谋划得多而替大王想得少”) 13.(1)如果也赶走您,那楚国的民众就没有人指挥了,这就是所说的内攻的战术,可是楚王不能 知晓明察。(“逐”“知察”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2分。逐,放逐,赶走:知察,知晓明察) (2)秦惠王最终任用张仪做宰相,而陈轸投奔楚国。楚王没有重用陈轸,却派他出使秦国。 (“相张仪”“未之重”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2分。相张仪,使张仪为相,任用张仪做宰相:未 之重,未重之,没有重用陈轸) 14.①张仪在秦国做相国时,想在秦国建立功名,想从魏国取得富贵,而让昭雎劝说楚王赶走昭 过、陈轸。(2分)②张仪为争夺尊位,在秦惠王面前说陈轸的坏话,说陈轸替自己谋划得多 而替秦惠王想得少,还说陈轸想离开秦国而投奔楚国。(3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张仪在秦国做相国时,对是国昭雎说:“楚国失去那、郢、汉中,还会有这样的地方吗?”昭睢 说:“不会再有了。”张仪问:“楚国失去了昭过、陈轸,还会有像他们那样的谋臣吗?”昭雎说:“不 会再有了。”张仪说:“请您替我对楚王说,若赶走昭过、陈轸,我可以让秦王把汉中归还给楚国, 昭雕回去把这事告诉了楚王,楚王对此很高兴。有人对昭过说:“楚王太不看重自己的名声了 以前,韩国要求东周任命工陈藉为相国,东周不同意:魏国要求西周任命綦母恢为相国,西周不 同意,为什么?周君说:‘这是把我当作一个县看待。’现在楚国是万乘强国,大王是天下贤明的 国君。如果张仪要求大王赶走您和陈轸而大王听了他的话,这样,楚国就会使自己不如周朝,把 张仪看得比韩、魏两国的国君还重要。况且张仪这样做,是想要在秦国建立功名,而想从魏国取 得富贵。他想要在魏国立功,必定会向南进攻楚国。因此,进攻就要有一定的方法,对外要使对 方与盟国断交,对内要赶走它的谋臣。陈轸是中原人,他熟悉韩、赵、魏三目的政事,如果把他赶 走,那么楚国就没有得力的谋臣了。现在您能指挥楚国的民众,如果也赶走您,那楚国的民众就 没有人指挥了,这就是所说的内攻的战术,可是楚王不能知晓明察。您为什么不把我推荐给楚 王,我可以让楚、齐两国不绝交。是、齐不绝交,张仪知道后,就会拖延归还汉中。这样,昭雕所 说的泰国会归还汉中的话,就显得不诚信,而大王也必然会看轻昭雕了。” 材料二: 陈轸与张仪一起为秦惠王做事,都受到重用,二人为得到尊位而争夺。张仪在秦惠王面前 说陈轸的坏话:“陈轸携带大量财物轻易出使秦、楚之间,是为两国的邦交。现在楚目没有对秦 国更亲善却对陈轸很好的原因,是陈轸替自己谋划得多而替大王想得少啊。而且陈轸想离开泰 国而投奔楚国,大王为何不听任他呢?”秦患王问陈轸:“我听说你想离开秦国而投奔楚国,有这 回事吗?”陈轸回答说:“有。”秦患王说:“张仪的话采然是真的。”陈轸说:“这件事不单张仪知道, 路上的行人也都知道了。过去伍子胥忠于他的国君,因而各国诸侯争着让他做自己的臣子:曾 参对他的双亲孝敬,因而各家父母都希望让他做自己的儿子。所以卖仆妾不用走出街巷便被买 去的,是好仆妾;被抛弃的妇女能再嫁本乡本里的,是好妇人。现在如果我对国君不忠,楚王又 怎么会认为我是忠臣呢?忠心尚且被抛弃,我不去楚国又归向何处呢?”秦惠王觉得他的话有道 理,于是很好地对待他。陈轸在秦国住了一年,秦惠王最终任用张仪做宰相,而陈轸授奔楚国。 楚王没有重用陈轸,却派他出使秦国。太史公说:三晋有许多善于权变的人,那些谈合纵连横使 秦国强大的,大多是三晋的人。张仅做事比苏秦更厉害,但世人厌恶苏秦,是因为他先死,张仅 就张扬揭露他的短处来帮助自己的游说,完成他的连横策略。总之,他们两个真正称得上是领 邦覆国的人啊! 15,C(“·蒙冲巨舰'很容易被冲毁,那样就变得一文不值”理解错误,应是“搁浅的‘蒙冲巨舰'就 像鸿毛那样轻而浮了起来”) 16.①诗句大意: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水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 水。②此句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和学习,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才会有不断的源泉和动力。 ③有了不断的源泉和动力,我们才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和思想的进步,永不枯竭,永不落后。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7.(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示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示例二: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示例三: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汇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给分。 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A独一无二(绝无仅有)B长此以往(久而久之)(每处1分,如有符合语境的其他成语,也 可给分。A独一无二:形容唯一的,没有与之相同的或可以与之相比的。B长此以往:长久 地这样下去) 19.甲:感受光线和颜色乙:形成我们看到的图像(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20,示例:关灯后刷手机时瞳孔会扩大而让更多的光线进人,但是瞳孔因手机屏幕小又亮而要缩 小来减少光线摄入,瞳孔因此会不断调节,最终导致眼压升高。(每个分句1分,表达简洁流 畅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的情给分) 21.[示例门②,修改:如果灯都被关了,就把手机屏幕的亮度调暗一点。⑤,修改:让仅有的光线 更精准(或精确)地落在视网膜上。(每处错误修改正确给2分。如有其他修改方式,修改后 无语病且不改变原意的可给分。原句有两处语病:②语序不当,将“如果”放到“灯”前面;⑤ 搭配不当,将“精明”改为“精准”或“精确”) 22.示例一:不能去掉,(1分)“估计你也能猜得到"的插入语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跟前面的“晚上 刷手机时记得开灯哦”等内容呼应,似在面对面交流,有亲切感。(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 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的情给分》 示例二:可以去掉,(1分)“估计你也能猜得到”是插人语,去掉后不影响表意的顺畅与完整。 (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的情给分》 23.【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 材料第一段指出你应学会忘记过去,忘记过去的烦恼和痛苦、错误和失败。材料第二段 提出疑问:当你忘记了过去,是不是就快乐了?就迈向成功了?材料引导我们正确地认识忘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