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十校”2025届高三3月联考,高中\高三\浙江省\宁波市\2024-2025学年下\语文
2025届宁波市高三3月“十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A项,原因分析不当,经久不衰的原因不只是取材丰富,还包括在“新”和“编”等 方面的探索与创新:B项,人物身上的神性或妖性淡化了,更凸显人性,他们并非彻底成为毫无 神仙或妖魔特征的纯粹普通人,而是在身份认同上有了向“人”的转变和侧重:D项,影片“进 步解构了神话的权力结构”,是通过深入刻画龙族内部的矛盾、妖族的生存困境以及仙界的权 谋算计达到的,而且这一宜言出自《哪吒1》,解构是《哪吒2》。 2.D【解析】曲解文意,“这是对传统英雄内涵的颠覆”中的“颠覆”错误,应改为“深化”。 3.B【解析】A项,与《哪吒》系列电影对权力结构的解构观点相契合:B项,岳飞并不是神话人物: C项,能够为“反英雄”叙事的观点提供论据:D项,与动画电影在叙事主题上的创新相呼应。 4.(4分) ①通过问题揭示“故事新编”这一命题的核心要点。 ②连续设问,引发读者深思。 ③为下文详细解说做铺垫。(每点2点,写出2点给满分) 5.(6分) ①《哪吒之魔童闹海》借用“哪吒闹海”的神话传说,对传统叙事进行改编。具体表现为打破二 元对立关系等。 ②《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哪吒不再是传统神话中的英雄人物,而是被偏见与歧视所困的“他 者”:“丑”化的、“烟熏妆”哪吒,颠覆了对以往哪吒形象的塑造。 ③《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哪吒在大家、大爱与大我中融入个体意识的觉醒:由传统对秩序的回 归转变为对传统权力结构的反抗。(每点2分) 6.C【解析】“所有”表述太过绝对,在生小牛时,老人还是有情感波动的。 7.A【解析】“天上的飞鸟”“野地里的百合花”表现老人自然朴素的生命状态,“没有营谋, 没有积蓄”,是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生命状态。 8.(4分) ①老人是孤独的。只与牛为伴,他很少与其他人交流,与家人情感陌生。 ②老人用忍耐对待生命中的孤独。牛的更迭并不引起老人强烈的悲伤,而是平静地接受,继续一 个人放牛 ③老人以放牛为使命,沉静对待生命中的变与独,是对生命的坚守。(每点2点,写出2点给满 分) 9.(6分) ①着眼于无名的自然风物。文中特别表现的迟缓但有着原始的力的老牛,是生活中普通而真实的 存在。 ②笔下的人物也是像自然山水般平凡与静默的人。文中放牛的老人,没有名字,孤独地生活。 ③从平凡普通的山水人物中获得生命的启示,表现生命的沉静,人与自然同化。老人始终以平静 的状态对待生命的更迭。 ④避免夸张渲染,用朴素的笔法叙写,以节制的笔调抒情。 用动词“走”“仰”简洁表现水牛的力,以短句表现静态无言的老人与牛,呈现出古朴悠远的 意境。“一个钟面上没有指针”,用比喻形象地表现牛对老人的重要,既表达老人失去牛的茫 然悲伤,也蕴含作者的悲悯与同情,情感节制。(每点2分,写出3点给满分) 10.BDG句意:文彦博做宰相,因为王安石性情恬淡推荐他,请求破格提拔他,以此来過制为名利 而奔走竞争的风气。 11.A【解析】.“寻召试馆职”的“寻”,译为“不久”,与“寻蒙国恩”的“寻”意思相同:D.“楚 诚能绝齐”的“诚”译为如果,果真。 12.D【解析】说明“说明王安石变法得到了众多有识之士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错,强调 宋朝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就已经存在变革的需求和趋势。 13.(1)(王安石)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 县民也认为这很方便。(“偿”,偿还:“俾”,使:“易”,交换:“便”,以…为便) (2)王安石用新法辅佐宋神宗治理天下,然而对错褒贬相互交织,最终导致了混乱。(“以”, 用;“相乘”,相互交织:“卒”,最终;“至于”,到) 14.(5分)①性格果于自用、固执己见,未能广泛吸收意见。 ②变法操之过急,极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全面铺开。 ③言论激进,认为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1点2 分,2点4分,3点5分: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起初好像漫不经心,完成后,见到的 人都叹服文章的精炒。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替他传播美名。王安石考中进士, 名列上等,任签书淮南判官。按照旧制,任期满后可以献上文章请求考取馆职,唯独王安石没有这 样做。两次调动后,任鄞县知县,他兴修堤堰,疏浚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便利:把官谷借货给百 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县民也感到方便。文彦博做宰相,因为 王安石性情恬淡推荐他,请求破格提拔他,以此来通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朝廷召他考 试馆职,他不肯赴任。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雄辩和旁征博引来辅助自己的观点,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 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风俗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 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 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 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居官任职的人才已经不足,而平 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礓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子的幸 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 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政务,他所安排施行的 政策措施,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北宋神宗照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 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王安石又让他的同僚吕惠卿掌管相关事务。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 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 十余人,分派领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 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 百宇,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 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 材料二: 王安石用新法辅佐宋神宗治理天下,然而对错褒贬相互交织,最终导致了混乱。评论的人认为 靖康、建炎年间的灾祸,都是由他的所作所为引起的,所以追根究底地议论他,好像他的奸恶超过 了章悴、蔡京。唉,这是见识浅陋之人的言论啊 评论的人说:祖宗的法度,不应当改变。祖宗的法度,确实不应当改变。然而宋朝的祖宗,和 夏、商、周三代的君主相比怎么样呢?即使是三代的法度,也不能没有弊端,夏朝讲减信,商代变 为重质朴,周代再变为尚礼仪。宋朝的祖宗,难道会有万世不变的法度吗?况且庆历初年,杜衍、 范仲淹诸位先生就已经有想要变法的地方了。此后又过了几十年,弊端应当更加严重。当时像吕正 献、苏文忠等人,也曾经想要变法 假使王安石能够等到自己的学问已经成熟,然后出来谋划天下的事务,看到那些可以改变的就 改变它,不可以改变的就沿袭它,有了功劳不独占,没有功劳就又汇集天下的公议,精心思考并深 入研讨,怎么能说变法不是最正确的道理呢?可惜他不能等待,所以没有成功。唉,成败哪里足以 用来评价一个人呢! 15.D【解析】“直接”错误,应为“委婉”。 16.(6分) ①理想破灭的痛苦与迷茫。“桃源望断无寻处”,理想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般难觅,仕途受 挫,内心痛苦迷茫 ②孤独寂寞的哀愁。“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人独自客居在孤寂的旅舍中, 从触觉(春寒)、听觉(杜鹃声)、视觉(斜阳暮)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地烘托出词人内心深 处的孤独寂寞之感。 ③被贬谪的无奈与哀怨。最后两句表面上是对郴江流向的疑问,实则借郴江自喻。这两句词含 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对自己被贬命运的无奈,以及对这种遭遇的哀怨之情。 ④对友人关怀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他感激友人的情谊:另一方面,友人的关怀更让他意识到 自己身处困境,这种对比使得他的愁恨愈发深重。(每点2分,情感1分,分析1分,写出3 点给满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17.(6分) (1)校尉羽书飞瀚海 胡骑凭陵杂风雨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因弹箜篌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18.(改为瞩:它改为他:暇改为遐 19.(4分) 甲:音形结合(1分)寓意“事事如意”(1分) 乙:是“岁朝图”(1分)中的常客(常用元素)(1分) 或经常(1分)出现在《岁朝图》(1分)中 20.(4分)②语序不当,“最早”修饰“出现”,改为“被认为是现存作品中最早出现柿子形象的 “岁朝图”:④主语不当省略,主语为“钟馗”,改为“钟馗手持如意”(每处2分,其中序 号1分,修改1分)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