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 投稿
高三化学 高三生物 高三地理 高三历史 高三政治

语文试卷-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更新时间:2025-02-24 14:43:16

试卷分类:高三语文

浏览人数:

来自会员:未来

收藏操作:

免费下载:开通【普通会员

2025届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高中\高三\江西省\2024-2025学年下\语文三零论坛(30论坛)用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的原卷版、解析版及答案,在云盘中的课件资料可在线阅读及保存到自己的云盘,此电子版课件永久免费阅读及下载。

语文试卷-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图1)

语文试卷-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图2)


参考答案
1.C
A选项“就能在阐释性交流中达到相互理解、借鉴和融合”错,原文是
说强调个别文化传统的个性和差异,是为了突出其发展路径中不同的
偏重,以求在阐释性的交流中达到相互的理解、借鉴和融合。
B选项文中并未说是最主要原因。
D选项扩大范围,是休谟的主张,并非西方学者都提倡。
2.C
C选项张冠李戴,他们把味视为文章的最高境界”错,该观点是由近
代古文大家林纾提出的。
3.A
A选项不具备审美概念,该句的释义为:苦菜的味道本来是苦的,怎
能因为生长在周国的平原上而变得像糖浆一样甜呢?
4①借助其它译本的研究,迂回进入原文,认清汉学意识形态化的误
区,识解再生过程中的误读及背后的原因,不断认清自我。
②在立足本国研究的基础上,参照他国文论,比较研究,兼取西方之
长,在文化互识、文论互通中发展自身。(每点2分,共4分)
5.同:都经历了由生理感官概念向审美范畴的转换。
异:①taste后期的语义发展还经历了由审美向道德层面的转化,h味”
没有转向道德层面。
②taste语义从个体的主观感受发展为更具普遍性、客观性的感受,味”
不仅是客观的、普遍的审美标准,还是主观的审美体验、审美感受。
(每点2分,共6分)
6.B
选项B迁怒于人”错,文中并未表现。
7.B
选项B“值接展现了等待时间之久”错,这里是侧面展现等待时间之久。
8.①从老法师手上得到盌”我"对其爱不释手映衬了我的童真;忘带
盌而不肯上船,表现了我的的任性,也恰说明我的孩子气。
②“我”在母亲面前念了有关名窑的诗句,母亲表现出赞赏而非责怪,
母亲派人上山帮“我”取忘带的盌”等情节突显了母亲的宽容、耐心
以及对“我”的宠爱。(每点2分共4分)
9.①盌”是贯穿全文的重要意象(线索),有关童年的回忆围绕着‘盗进
行,有关成长的感悟也通过盌抒发。
②“盌”是精巧的、珍贵的,就如同我那懵懂的童年一样美好、珍贵。
童年的一去不复返,就像“盌随水飘走一样让人惋惜。
③作者借“盌的随水流走传达成长的感悟。美好的东西要珍惜,但未
必要占有;即使失去,也要以平常心对待。(每点2分,共6分】
10.CFH
(译文:我想唐代之所以是太平盛世,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
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啊!)
11.B
选项A“结党营私”的“党”是同伙,名词;选项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的“居”意思是停留;选项C文中的者为判断句标志词,村中少年好
事者”的“者”是定语后置标志词;选项D“臣之妻私臣”的“私意思是偏
爱。
12.C
选项C反复叹息,遗憾太宗不慎重思考的是作者曾巩。
13.(1我把自身奉献给国家,遵循正道去行事,一定不敢有任何欺骗
辜负(国家或君主)的行为。(得分点:许,给予,奉献;直道,名词作
动词,遵循正道;欺负,欺骗、辜负,必须翻译出两个单音节词;)
(2)因此他比那些人更善于运用此道,所以才能够成就他的功业罢了。
(是以,因此;彼,他,翻译成唐太宗也可以给分;成,成就,动词;
耳,罢了)
14.①曾巩赞扬唐太宗为贤主,肯定他屈己从谏,认为这是唐朝兴盛
的重要原因;朱熹对太宗持批判态度,认为唐太宗不过是凭借仁义之
名行私欲之事。(2分)
②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仅凭单一事件或单一观点,要综合多方面的史实
资料(1分);从人物的行为、决策、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等多个角度
进行分析,避免以今人的观念过度苛求或美化古人(1分);不能盲目
的认同作者的观点,而要有自己的判断1分)。(答全面、多角度、客
观、不盲目等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文言文译文:
材料一:贞观六年,有人告发尚书右丞魏征,说他袒护亲戚。唐
太宗便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查办这件事。结果是告发的人歪曲事实。
温彦博上奏说:魏征既然被人讲了坏话,虽然并无偏袒徇私,但也还
是有可以责备的地方。”太宗就叫温彦博对魏征传话说:“你直言谏诤了
我几百件事,我怎会因这点小事,就否定你那么多的好处。但是从今
以后,你也不能不检点一下自己的举止言行了。”过了几天,太宗问魏
征说:这两天你在外边,有没有听到什么不对的事情?魏征说:前天
陛下叫温彦博向我传达圣意,说:为什么不检点自己的举止言行?这
话说得太不对。我听说君臣之间意气相投,从道理上讲等于是一个整
体。没有听说过不心存公道,只去检点举止言行。如果君臣上下,都
去走后一条路,小心翼翼,那国家的兴亡,就很难说了!太宗这才醒
悟,脸色一变说道:“前次说了这话,不久已觉后悔,实在讲得很不对。
你也不要因此就存退避之心。魏征于是下拜说:“我把身子交给国家,
沿正道办事,绝不敢有什么欺罔辜负,但愿陛下让我做一个良臣,不
要让我去做忠臣。”太宗问道:“忠臣、良臣有哪里不一样?魏征回答说:
“良臣使自身获得好名声,君上也能得显耀的称号,子孙代代传下去,
荣华富贵无穷无尽。忠臣自身蒙受诛戮,也使圣上陷于极大的恶名,
家与国都丧失,只留下个忠臣空名。从这点来说,忠臣与良臣相差甚
远。”太宗说:“你只要不违背所说的话,我必定不会忘记治理国家的大
计。”于是太宗赏赐给魏征绢二百匹。
材料二: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
公这些人为碰上了好时代而高兴,感激太宗知遇之恩,因此大大小小
事情,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但也是因为能
遇上圣明的君主的结果!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是太平盛世,太宗之
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
里啊!能够知道这些,是因为相关历史有记载。等我看到郑公把谏诤
的事记录下来交付给史官,太宗因此大怒,减轻了对他的恩宠礼遇,
丧失了始终如一的群臣道义,我没有一次不反复叹惜,遗憾太宗不慎
重思考,而更加理解郑公的贤良了。
材料三:唐太宗的内心,我恐怕他没有一个念头不是出于人的私
欲,只是因为他能够假借仁义的名义,来施行他的私心。而当时和他
争夺天下的人,才能、智谋都在他之下,又不知道可以假借仁义之名
行事。因此他比那些人更善于运用此道,所以才能够成就他的功业罢
了。
15.C
选项C不事雕琢”错,高适诗中“悲歌数年泪如雨”一句采用了比喻和
夸张的修辞说法,并不全是直白叙述。
16答案示例:
同:两首诗中的诗人都有怀才不遇之感,都处于人生的不如意阶段,
如李白世人自弃我?高适我今蹭蹬无所似”都表达出对自身境遇的
无奈与感慨。(2分)
异:李白在诗中的形象更加洒脱不羁、豪放自由,如“一乘无倪舟,
八极纵远舵”展现出其不受拘束、追求精神自由的一面(2分);
高适在诗中形象则更显沉郁顿挫,在感慨命运的同时,多了一份对蔡
山人的同情和对人生艰难的深刻体会,情感更为内敛深沉(2分)。(共
6分)
17.(1)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

本站内容来自用户云盘共享,不承担任何版权及质量等问题,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来信证明你的权利,本站将来24小时内断开链接。

下载地址

  • 腾讯云盘
  • 百度云盘 『 提取码:hs5p
下载插图

高三语文最新

更多>>

高三下载榜

更多>>

最新课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