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
高一生物 高一地理 高一历史 高一思想政治

语文试卷-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

投稿时间:2025-03-25 16:22:16

试卷分类:高一语文

浏览人数:5人

来自会员:未来

收藏操作:添加收藏

免费说明:开放式免费下载

高中、高一、2025年语文试卷、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教育小助手通过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Word版资源文件:语文试卷-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若想获取Word版资源,请点立即下载!更多试题详解、参考答案、解析应有尽有,并且有海量历来真题,家长想要孩子提优就来下载打印刷真题吧

语文试卷-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图1)

语文试卷-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图2)


高一2月份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A【解析】A.“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最佳途径”错误,选项无中生有,材
料一说“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有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
人格境界的途径”,这里是说诗礼乐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而非“最
佳途径”
2.C【解析】材料二总论点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是一种‘人学',就
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的学问。儒学有丰富的思想,在许多方面能给人以智慧和启
迪”。下设四个分论点:“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想人格”“倡导善待他人,营造
和谐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国,强调民为邦本”“提倡尊师重教,注重学行统一”。
A.“实施仁政,制民之产”符合“主张以德治国,强调民为邦本”的儒家政
治主张。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符合“倡导善待他人,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的儒家政治主张。C.“认为民为‘下愚',‘不可使知'”不符合“主张以德治国,
强调民为邦本”的儒家政治主张。D.“德礼兼治”符合“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
想人格”的儒家政治主张。
3.C【解析】C.“仅仅是为了改善民生,发展生产”错误。由原文“虽然大
都是为了‘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但客观上对于改普人民的生存状况、发
展社会生产也有积极作用”可知,儒家德政并非仅仅为了改善民生,发展生产,
选项表述片而。
4.①论证方法相同。都运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论述观点
②论证结构相
同。都是总分总结构,分别围绕儒学在当代的意义、儒学给人的智慧展开论述。
5.①以经世济民为志向,具有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②谦逊礼让:,仁爱宽
容,营造和谐社会。③重视礼乐教化,富国安民。④德教为先,因材施教。
6.D【解析】D.“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理解有误。依文意
“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
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可知,仲尼惧怕的更多的
是寂寞顶独,他仍然有所期待。
7.A【解析】A.“向往热佩的心情”分析有误,他盼着有消息来,是盼着这
世道能够有所改变
8.(1)早晨景物描写和泰山余脉的描写,为故事开展提供背景或以乐景衬
哀情:(2)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国的变化以及仲尼和子贡二人的心理变化:
(3)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4)结尾用泰山余脉
象征孔子,用薄幕笼罩暗示孔子死亡的结局。
9.第一问:仲尼是一个头发幡白,身体衰老的哲人:曾经怀抱理想,四处
奔波,宣传政治主张;晚年寂寞孤独,面对嘲讽,仍然不改初衷。
第二问:子贡是一个锱铁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仲尼
的思想;他的形象反衬、衬托、对比了仲尼追求理想的执著与坚守。
10.CF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
们的忧虑。
“今夫颛臾”强调主语,在C处断开:“固而近于费”为“额臾”的谓语,
句意完整,在下处断开:“不取”为谓语,“为”为谓语,中间必须断开,所以在
G处断开。
11.D【解析】B.正确。“何以伐为”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伐为”:
/“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者也”。句意:为什么要讨伐它呢?/没有人了解我。C.正确。“焉”,疑问代词,哪里,何必:…的样子。句
意:那何必要用那个辅助的人呢?/曲折盘旋的样子。D.错误。原题“干”和“戈”
释义混淆,“干”在古代是盾牌,“戈”是一种装有长柄的冷兵器。句意:反面在
境内策划发起战争。
12。C【解析】C.“季氏采纳了孔子主张”错误。依据原文“求!君子疾夫
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可知这只是孔子对冉有说的话,“季氏采纳了孔子的主张”说法属
于无中生有,在文中无据。
13.(1)用礼来治理国家,(可是)他(仲有)的话毫不谦逊,所以笑他。
(得分点:为国以礼,状语后置:让,谦逊、辞让:是故,所以。)
(2)远方的人还不归顺,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使他们米。使他们来了以
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米。(得分点:“服”,归服:“来”,使…来:“安”,使
安定。)
14。①先土以颜臾为东蒙主,即“大额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额奥
是鲁国领土的一部分,即“且在邦域之中矣”:③额臾是国家的落属,即“是社
稷之臣也”。
15.B【解析】理解错误,此联用典意在表现诗人自幼即养成像晋代名士那
样狂放、倨傲的性格,“壮岁”却不得不荷且偷生,担任“高位”理解有偏差。
16.①庄子用“老然”描述庖丁解牛之初,牛的皮肉筋骨轻快分离的声音,
以合乎音乐的美妙节奏来表现庖丁技艺的纯熟。②本诗用“者然”描述突破束缚
的声音,表现渴望打破社会束缚、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强烈影望。③本诗中“者
然”在结构上照应首联“沉沉心事”,引出下文“美人如玉剑如虹”。(每点2分,
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
17.(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浴乎沂,风乎舞零。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
18.D【解析】文中“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表示-一种意愿、需要,
是一种主观上应该去做的意思
A.“要是老待在家里”,这里的“要”是“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与文
中“要”的意义和用法不同。B.“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
此句中“要”表示打算、希望,强调个人的意愿和计划,与文中“要”表示应该
去做的意思略有不同。C.“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这里的“要”表示需要,
侧重于客观上的需求,与文中主观上应该的意思不同。D.“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
一定要说的话”,其中“要”表示应该,和文中的“要”意义和用法相同。
19。A.浩如烟海:B.得心应手:C.归根结底
20.③句“不单是…”与④句“而是…”搭配不当,应将“不单是”改
为“不是”
21.甲:注意积累各种各样的词语
乙:但有些并未成为“砖石”
22.“菜”的本体是“词语”:“菜篮子”的本体是“词语库”:“美味佳肴”
的本体是“精彩的语言表达”。
表达效果:运用借喻,将词语积累及其运用的相关内容用“菜”“菜篮子”
“美味佳肴”来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让读者更易理解词语积累和运用的重要性及方法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审读材料:经典是艾柯所说的“开放的作品”。这就给了学生广阔的思考空
间,阅读经典可以在充分、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解读
比如,对于《庖丁解牛》,有人读出了“顺应自然”,有人读出了“保全天性”
如果从庖丁的角度思考,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是经历了多年的实践才获得的自由,
“缘督以为经”是他十几年解牛经验的总结,是解牛之“道”,也就是解牛技巧
的“大纲”。如果从庖丁解牛遇到筋骨盘结的难为之处所采取的“怵然为戒”、凝
神专注的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得出遇到困难,行事更要小心谨慎的寓意。庖丁
成功后“善刀而藏之”,教导我们的是凡事应内敛,不宜过于张扬,要“顺应自
然”才能“保全天性”。当然还有人读出了其它的寓意一避开矛盾,顺应规律,
注重实践,善于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等。
审读要求:题干要求学生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学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明观点,言之成理,言之有物即可。文章的开头简短引入
论点,如“顺应自然,尊重规律”;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规
律的特点:接着论述违背规律的弊端:最后阐述顺应规律的好处:结尾回扣主题
“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
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
【参考立意】
1.顺应自然,尊重规律。2.避开矛盾,从空隙处下手
3.注重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4.善于思考,总结规律
5.认识和掌握规律,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分范文】
尊重规律,顺应自然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躏,老然向然,奏刀糖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为什么庖丁解牛的技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他必须长期专门从事此项工作,这是他解牛技术之所以能够达到此境界的外
因。由此可见,研究任何事物,对外界的客观条件是不可忽视的。“孟母三迁”
的故事证明孟母很注重她儿子所处的环境优劣这个外在的客观条件。“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这句话不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吗?当然,也有“出污泥而不染”的。但
是,作为普通的规律来说,无论对人对事,还是应当考虑一下外界的客观条件为
好。“没有条件也要上”这个口号已经被“渤海2号事件”证明是错误的。我想,
不是长期专门从事此项工作的人,要有这样的技术是不可能的。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庖丁解牛的技术之所以能达到“游
刃有余”的另一个因素,即内在因素,因为庖丁经过长期解牛,反复实践,不断
积累经验,认识和掌握好解牛的内在规律,所以能“游刃有余”
因此,不论做何事,都有一个衔变的过程,只有很好地认识和掌握好事物的
内在规律。荀子的《劝学》篇大讲其“积”的重要,不也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吗?
也正如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变好或者变坏,这也不是“一日之功”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必须要象庖丁解牛那样善于掌握和认识事物的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去办
事。
相传在我国古代善于治水的圣人大禹,他根据水流的规律,采用了疏通引导
的方法,才使各地的洪水流入大海,取得了治水的成功,为世人所称颂。可是在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

本站内容来自用户云盘共享,不承担任何版权及质量等问题,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来信证明你的权利,本站将来24小时内断开链接。

下载地址

  • 腾讯云盘
  • 百度云盘
下载插图

高一语文最新

更多>>

高一下载榜

更多>>

最新课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