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2025年语文试卷、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教育小助手通过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Word版资源文件:语文试卷-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若想获取Word版资源,请点立即下载!更多试题详解、参考答案、解析应有尽有,并且有海量历来真题,家长想要孩子提优就来下载打印刷真题吧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评分细则 1.C【解析】理解有误。“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彰明、弘扬的意思,意味着要将光明 的德行发扬光大,从而由“修己”进一步发展为“平天下”。强调“弘扬‘明德'”,而非“明 确德行”。 2.D【解析】A项“溯源重于述流”于文无据。B项根据原文可知,引用《尚书·君陈》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可以说明,“在西周时期,人们认为光明美好的道德本身具有崇高 而重要的价值”。但并没有形成对丰富内涵的全面认知:C项材料一整体采用的是总分总结 构,分述部分采用的是并列结构。 3.A【解析】B项体现了“敬天保民”。C项体现了“修身律己”。D项体现了“任贤使能”。 A项不能体现任一方面,故选A。 4.①开篇的引用引出论证话题“明德”。 ②作为论据支撑论点“‘明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如果学生联系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明德”的某一重价值意蕴也可得分)。 ③文章依托大量文献资料,考据严谨,真实准确,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④论述语言更具文采,增加文化底蕴,使论证更具感染力。 (共4分,一点1分) 5。①“明德”代表一种理想人格。“自昭明德”是君子修养的重要内容,君子人格的重 要标志。(材料一人格养成角度) ②“明德”体现一种教育追求。学校要在教育中弘扬、培养学生光明美好的品德。 (材料一人才教育角度) ③“明德”意味着一种社会责任/文化传承。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要有关心时 代,心系人民的责任担当。(材料二时代新解角度,只要联系时代责任,继承发展等角度均 可的情赋分) (共6分,一点2分) 6.C【解析】“悠闲安逸,富庶美好”于文无据。 7.A【解析】A正确,B钥匙不是线索。C不是象征手法,“写出大海的勃勃生机”曲解 文意。D歌谣不具备含蓄典雅美。 8.①兴奋紧张②犹豫畏惧③坚定勇敢 ①期待释然 (共4分,一点1分,意思相近,有概括即可得分) 【解析】 ①兴奋紧张:从文中“睡到后半夜,林赛没有了睡意,她想早一点打开渔船舱门”可以 看出。 ②犹豫畏惧:“海水无边无际,不知是要承载,还是要吞噬”体现出了林赛的茫然犹豫和 心中的忐忑畏惧。 (共6分,一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满分,分析部分必须结合诗歌具体内容) 17.(1)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2)《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不加书名号不扣分) (3)示例: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等) 18.D【解析】原文中的“印象”是指客观事物在脑海中留下的具体的形象。D项与此相 同。A的“印象”侧重指某种“特别的感觉”或“记忆点”。B的“印象”侧重指“记忆”。C 的“印象”侧重指一种“整体感受”。 19。“受”改为“授”,“废”改为“费”,“查”改为“察”。 (共2分,超出两点,以前两点赋分) 20. ①含有否定意味。②加大间隔,舒缓节奏,引发思考。③连续使用,体现出此类 现象的普遍性。 (共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满分) 21.示例一:仅仅‘记叙',犹如搭建风筝的骨架:如果能把印象写出,却同给风筝添了 丰富的色彩,这就是‘描写’了。 示例二:仅仅‘记叙',犹如来到空旷的操场:如果能把印象写出,却同漫步生机盎然 的花园,这就是‘描写’了。 (共6分,句式大体一致2分,运用比喻修辞2分,比喻贴切2分) 22.①写出了真实的印象。(1分)作者观察、捕捉到了雪后泰山之巅的真实印象,雪覆 山巅,天地通明。(1分) ②着重将泰山“怎样的雪景”具体呈现出来。(1分)“负”既写出雪之厚重,又写 出山之雄伟有力,形象生动:“烛”既写出积雪反射阳光的明亮,又符合此时雪光自下而上 照亮发散的具体形象特征。(2分)(共5分) 23.【材料解读】 材料所引两句话都指向面对环境束缚、外界质疑、压力困境等间愿时,要勇敢地做自己, “踏出自己的路”“主宰自己的命运”。写作时可以结合自我成长、国家发展和文化自信等多 个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中的不利条件,强调对逆境的抗争,在竞争中突 用等,不被命运驯服,偏要踏出一条白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有出路,走正路,创新路。 1.缺少标题扣2分: 2.错别字一个扣1分,上限5分: 3.标点不规范或卷面不整洁可酌情扣2-3分: 4.不足400字,单独打分,不超过30分: 5.不足600字,单独打分,不超过36分: 6.写够600字未到800字,按照每缺50字扣1分的标准扣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小时候学习并不勒奋,成熟比较晚,一直到了三十岁左右才开始树立志向。从那以后, 内心发生转化,自己估计就是到老,也不会停止这一追求的。常常有些精微深刻的见解,难 以用言语表达完整。至于所获得的一些见解,都出于内心对事物的领悟。文章写得好些了, 但缺少才气,思维纯涩,所以每当提笔写作,写成的文章,几乎没有完全令人满意的。 我常以作一个文士为耻。写文章常担心只求形式而缺少内福,或重于文采而忽略情感, 或注重外在形式而影响主题的表达,或过分注重音的而妨碍了文意。我常以为,文章主要是 用来表达情志的,因此应当以表意为主,用文宇传达意旨。如果以意为主,文章的主旨必然 会显现:做到了以文传意,文辞就不会偏离。这当中各人的情性旨趣,虽然各种各样,但其 中也有着一定的道理规律。我自己认为很懂得其中的道理,也曾经跟人谈起,但大多数人都 不能赏识,我认为或许是各人看法不同的缘故吧。 我完成了《后汉书》的编暴,逐渐掌握了其中的端绪。我仔细通观古往今来的有关著作 及评论文宇,几乎很少有使人满意的。班因最负盛名,我所著的《后汉书》,在内容的广博宏 富上比不上他:但在史料的处理和编纂上,不一定比之有愧。我所著的各种传论,都含有精 深的意蕴,诃句简明扼要。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高序论,则笔婷纵横自如,实在 是天下少有的奇妙文章。我曾经将此与班固的作品比较,不仅不感到惭愧(而且有胜之之处)。 我曾想把诸志全部写成,凡是《汉书》中有的都撰写完备,虽然史实不一定面面俱到,但要 使人看后有十分详尽的印象:又想就某些历史事实发表议论,来匡正一代的得失,这一设想 又未能成为现实。《后汉书》里的赞文,我自认为是我文章的杰出思想,几乎没有一个字是多 余的,变化无穷,我自己竟然也不知道该怎样来称赞它。这书刊行以后,理应有赞赏的人。 我对于音乐,鉴赏能力比不上自己弹奏的能力,只是因为所精通的不是雅声而感到遗憾。 只要能领悟到音乐的绝妙之处,雅与不雅没有多大区别,体悟到的乐趣,非言语能表达完尽。 那弦外之响,意外之音,不知从何而来。虽说非雅之音很少得到称赞,但旨趣齣味却无穷无 尽。我也曾以此授人,可惜士子和百姓中,竟没有一人能学到精髓。这一技法恐怕将永远失 传了! 材料二: 羌成为害,从三代起由来已久了。羌人虽然是外在隐患,但实在是很深的内在疾患,如 果不从根本上医治,这就是将残病养在心中腹中。可惜敌寇大致被平定了,而汉的国运也衰 败了。先零侵犯边境,赵充国将先零迁到内地:煎当入侵,马文渊将煎当迁到三捕。他们贪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