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烟台、德州、东营高考诊断性测试(一模),高中\高三\山东省\山东省烟台市德州市\2024-2025学年下\语文三零论坛(30论坛)用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的原卷版、解析版及答案,在云盘中的课件资料可在线阅读及保存到自己的云盘,此电子版课件永久免费阅读及下载。
2025年高考诊断性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C(对“前提”理解有误。) 2.(3分)D(“其难度要远大于文学理论抽象共同性的过程”错。) 3.(3分)D 4.(4分)①读者在认知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时,用到的是感性的直觉思维,而不同 读者的直觉并不相同:②读者在描绘自己眼中的哈姆莱特时,又难以解决直觉的半富性、全 面性与语言的抽象性、不完全性之间的矛盾,描绘出的哈姆莱特形象也不是唯一的。(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5.(6分)①对所学文学理论融会贯通,批判性应用,既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又不能 生搬硬套来图解文本:②关注文本的个性化和特殊性内涵,有效突破文学理论的局限性和遮 蔽性:③里视直觉性思维,但不能满足于停留在片面、无序、肤浅的层面,要深刻体验和领 悟,用理论来梳理净化,选择恰当的语言精确表达,(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 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3分)B(“对王处长的富足生活心生艳羡”错,) 7.(3分)C(“暗含对因黄黄寸功未立而失望的王处长的不满”错。) 8.(6分)①先派二大猫却事与愿违,掀起波澜,可为狸花猫出场提供契机,推动情节 发展:②然后狸花猫亲自登场,再次无功而返又起悬念,引人思考,揭示小说主题:③若先 派狸花猫,情节难以为维,相对单一,讽刺力量大大减弱。(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拿耗子是猫的天职,猫不拿耗子有违常理,身在其位、不谋其事:②同样 的猫,在王教授家拿耗子,在王处长家却不拿耗子,寓示了使猫改变习性的是养尊处优的人 为环境:③以猫喻人,映射社会现实,讽刺批判了沉湎安逸、忘掉本职工作、不能格守职责 的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CEH 11.(3分)B 12.(3分)C(“施恩是尚威的基础”错,) 13.(1)(4分)况且当今皇上凭借天子的尊贵,命令一出口就会四方响应,皇上用来施 展威权的条件本来就已经完全具各了。(注意“尊”“脱”“所以”“具”的翻译。) (2)(4分)然而天下的百姓受桀的影响,放纵懒惰,不守法度,在这时就需要汤铲除那 些蛮横顽固、懒惰违法之徒,来平定混乱局面。(注意“化”“事”“诛锄”“定”的翻译。) 14.(3分)①用威可济政弱:②用威方可立国立君:③用威也可行王道。(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C 16.(6分)①年老体衰,加以直面好友离别的愁苦:②好友入京任职,自己却远离朝 廷、壮志难酬的悲苦:③好友二人相邻共处,自己却漂泊无依,只能独自承受漫漫夏日的孤 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1①山深闻鹧鹄②侵晓窥檐语(2③夫祸忠常积于忽微④而智勇多困于所 湖(3)⑤纵一苇之所如⑥相与枕藉乎舟中(每句1分,有错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2分)A耳熟能详/津津乐道(1分)B经久不衰/历久弥新(1分) 19。(4分)①“城堡”说明老舍以自成一体的创作风格和实力不凡的创作实绩,显示 了北京话的文学价值与独特魅力:②“地标”说明老舍的文学创作语言富于地域色彩,独树 一积,引人瞩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4分)②他发掘出一种百姓语言并使之与广阔的平民生活紧密相连/他发掘出一 种与广阔的平民生活紧密相连的百姓语言④是因为它挖掘出了张大民身上独有的属于民 间百姓的精气神儿(每改对一处给2分。) 21。(4分)甲彰显了北京话的独特风味乙更以“贫嘴”化解生活难题(写出一处 给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的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 分,) 22.(4分)⊙逗号使画波浪线部分成为三个独立短句,更具强调性,突出表现北京四 合院里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②逗号延长了停顿,舒缓了语气,使读者可以更充分、更深入 地去体味这种生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四、写作(60分) 23.(60分)参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说阅读下面的文子,完成15题。 文学理论为文学的普遍原理,在种种关系中抽象其共同性,如文学与政治 的关系,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与传统的关系,文学与读者的关系,文学与 作家的关系,文学与形式的关系,文学与叙述的关系,等等,其普遍的原理类 似于数学中之最大公约数。这一切对于解读文本来说,虽然不排除有一定向导 作用,但要达到李欧梵先生所期待的那种文学文本的彻底攻克,则无疑南辕北 撤。即便毫无偏颇的文学原理,也产生于普遍性的抽象,而抽象则以牺牲具 体、特殊性(不仅仅是感性)为代价。特殊性大于普遍性,正如苹果的属性多于 水果的属性一样。故形象总是大于理念,普遍原理即使深刻,也并不包含特 殊。具体文学文本的特殊性,不可能存在于普遍性原理之中。就是那些强调文 学特殊性的理论,也不直接包含具体文本的特殊感性,因而仅仅以普遍原理为 演经之大前提,不可能真正揭示出具体文本的特殊性。 文学文本解读,如果仅仅着眼于其与理论的统一性,则失去特殊性,变成 毫无血肉的、抽象的骨架,这无异于文学解读任务的取消。文学理论即使完全 正确,也只能是文学的一种片面的局限于某角度的概括。由于语言符号和概念 不能穷尽事物属性,判断推理、形式泛辑乃至辩证法均有局限,故世界上不 在绝对全面的理论。 切实的文学解读和文学创作一样,都是灵魂的冒险,因为它不可能排除普遍 原理的向导,同时也不可能排除其误导。因而,不管运用什么原理,都要十分 譬惕其两个方面的遮蔽性。第一,理论本身的遮蔽性,不管多么深刻,也是片 面的。第二,理论所抽象掉了的感性基础上的属性,往往是文学性的生命。因 而,文学文本的解读,必须警惕成为理论的奴隶,而要做理论的主人。就是经 典理论,被动死读也可能陷入迷误,正确的态度是批判性阅读,也就是为我所 用、为我驱使,文学解读的有效性不在于被动的图解,而在于运用具体文本的 特殊性,制约普遍理论的狭隘、偃化,冲击其盲点,纠正其片面性,甚至颠覆 其荒谬性。解读的焦点应该是为理论所遗漏、所扭曲了的特殊性内涵。 这个矛盾之所以显得特别突出,原国之一,在于文学解读的对象与文学理 论的不同,文学理论研究的是所有的文学作品,而文学文本解读学则以个案分 析为基础。这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理论物理学与实验物理学的区别。牺牲个案 的特征,恰恰是文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理论的必要代价。文本个案的特殊性, 在文本中,而不在理论中。原因之二,在于个案的特殊性,在文学阅读过程中 是以直觉形态呈现的。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把思维分为两种,一种是直觉 思维,一种是逻辑思维。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属于直觉思雏,是没有逻辑的。 “艺术即是直党”,克氏在《美学钢要》中对直觉的闲释是:“见那个事物,心 中领会那事物的形象或意象,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这个说法, 其偏颇之处是显然的。审美的感情和审智的理论在文学艺术中有矛盾的一面, 也有统一的水乳交触的一面。但是,他的说法却也揭示了形象的直觉和逻辑的 语言间的矛盾,虽然他把矛盾绝对化了,但也提示了文学解读用逻辑语言概括 形象直觉的巨大难度。正是因为面对这样的难度,文学解读才要把全部直觉尽 可能语词化,特别是对被文学理论在概括化柚象化过程中舍弃掉了的、逻辑化 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最好的文学理论,一方面是固化框架,等待充实,一 方面是保持预期开放的视野。原因之三,把直觉转化为语言,遭遇到的矛盾至 少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直党是丰富的、全面的,但又是感性的,而语言概 念是抽象的、不完全的。其次,直觉是无序的,语言表述则是逻辑化的、有序 的。再次,直觉可能是错误的,是需要理论对其加以梳理净化的。此外,直觉 可能是肤浅的、片面的,而语言表述则是要深化的,又是不能不参照理论的。 这是一个直觉和语言、有序和无序、特殊和普遍、歪曲和深化的反复搏斗的过 程,其中既有心领神会的审美享受,也有难以言传的困惑。对于读者来说,要 从直觉中概括出语言来,其难度正如在水果的普遍性向导下把香蕉、荔枝的特 殊性意会转化为有序的语言。所有这一切,都是文学理论中没有的,要把文本 个案的特殊性总结出来,和理论的演锋不同,是直接面对经验进行的归纳和概 括,从根本上说,这是需要原创性的。而这种原创性,要达到对于文本直觉唯 一性的认知的深邃和全面,具有极高的难度,如果可以打一个比方的话,有点 像一个小偷的目睹者用语言向譬方描述其面貌的唯一性。不管语言多么精确, 适合那种描述的人往往是大量的,如果警察仅仅以其语言为据,肯定会造成护 大化,制造成千上万的冤假错案。再精确的逻辑语言也是抽象的,总是不及直 觉(如一张破旧的照片)那样丰富,那样指向唯一性,能使警方据之逮捕到那唯 一的罪犯。正是因为这样,运用文学理论解读文本,既有澄明、深化的机遇, 也有被理论室息、误导的可能。盲目选信,风险是很大的,主要的风险就是扩 大化,容易造成一人坐盗,众人入狱。 正是国为这样,经典个案的解读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登上历代解 读的祭坛,每个时代都不由自主地把最高的智慧奉献给对它的解读,这就是为 什么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红楼梦》,说不尽的鲁迅,甚至还说不 尽的《背影》《再别康桥》的原因。 (摘编自孙绍振《理论的普遍性,并不直接包含文本的特殊性》)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理论面向所有文学作品,文学解读研究具体文学文本,文本有特殊性, 理论因从文学中抽象共同性而有普遍性。 B.强调文学特殊性的理论同样具有普遍性特征,而真正的文学解读任务必须着眼 于理论所抽象掉的感性基础上的属性。 C,精准解读文本的前提是选择能够为我所用并与文本特殊性相适应的文学理 论,使理论普遍性与文本特殊性水乳交脸。 D.文末一段连用四个“说不尽”,强调意味显著,说明经典个案解读是超越时 代和跨越时代的,需要无数人贡献智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解读某一具体的文学作品时,一定程度上讲,越是严格以文学理论的普遍 原理为向导来进行分析,越是远离文本本身的特殊性。 B.文学文本的特殊性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以直觉形态呈现,为了提高文学解读的 有效性, 防止误读,我们应该批判性地运用经典理论 C“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说明了用逻辑语言概括形象直觉的难度之大,也 揭示了聘牵支文学解读中将直觉尽可能精确表达的必要性。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