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2024年历史试卷、湖南省“一起考”大联考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模拟一),教育小助手通过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Word版资源文件:历史试卷-湖南省“一起考”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模拟一),若想获取Word版资源,请点立即下载!更多试题详解、参考答案、解析应有尽有,并且有海量历来真题,家长想要孩子提优就来下载打印刷真题吧!
参考答案 1.A。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中国人已经发明了干支纪法,这和当时人们观察 天文星象、进而产生“日月之行”“阴阳之气”“四时之度”的观念有关,A项正确。材料所述仅 涉及夏商君主以日干为名,未涉及古代君主“重视记录”气象变化,排除B项:仅从题干材料无 法体现“一脉相承”,排除C项:“生肖与星座”不等于天干地支,D项与材料无关。 2.A。材料引文描述了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的现实,这一情况对旧的奴隶制经济和政治制 度造成了冲击,酝酿着统一的皇权专制社会的到来,A项正确。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活跃, “百家争鸣”,排除B项:区域化的专业性生产在战国时期尚未出现,排除C项;佛道盛行的时 期与本题不符,排除D项。 3.D。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一部分鲜卑人改 姓后的后代(即“代北之子孙”)在隋唐时期“名称扬于时”,已经没必要分辨谁是华夏谁是夷狄 了,各族已经融为一体,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与材料所述冲突,排除:C项与 材料所述无关,排除。 4.B。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中央权力“因事系权”,实行“二府三司制”,分掌行政、 军政、财政权,另设台谏这一监察机构,B项正确。 5.C。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万历年间”应为16、17世纪;该国人“善贾”,航海商贸活动兴 盛:与当时闭关锁国的日本保持通商关系,综合分析,“红毛夷”应为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 C项正确 6.A。材料所述的历史背景为《马关条约》签订后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张之洞所代表 的清朝官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试图“以夷制夷”,借俄国的力量约束日本侵华野心,A项正 确。1895年时,清政府的宗藩外交体制虽早已千疮百孔,但材料所述情况并未涉及官僚对宗 藩体制的表态,排除B项;从“为东方大局计”来看,张之洞对俄国侵华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清 醒,C项表述失当,排除;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的开端,但限于学习器物层面,而非 制度层面,本题材料未涉及向俄国学习或向日本学习,D项与题意不符。 7.C。1901年竖立“克林德碑”是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后,就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 一事做出的谢罪致歉行动,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华民族的屈辱的象征:1918年一战结束,中国赢得战胜国的身份,而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因此国人将其改名为“公理战胜碑”,表达了对胜 利的喜悦和摆脱屈辱的期盼,反映出近代民族主义精神对国人的影响加深,C项正确。A项末 分析“变迁”,仍停留在“克林德碑”的时代,排除;1918年中国的综合国力相较于清末并未有明 显增长,碑名的改换也不是综合国力增强造成的结果,排除B项;碑名的变迁,是西方观念进 一步传播的反映,“以公理战胜强权”不是中国传统观念,而属于西方宣扬的观念,不存在“逐步 中国化”的说法,排除D项。 8.A。地图中的箭头渐次指向西南的重庆和昆明等,符合抗战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和 北方高校的内迁路线情况,A项正确。国民大革命的北伐是由南向北,与地图不符,排除B 项;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自南京败退至广州临时办公,后至重庆、成都,最终至台北,过程中 并未迁移至云南等地,排除C项;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从1949至1952年底,不存在自北向南的 发生顺序,排除D项。 9.B。据题干材料中的“1950年7月”和调防“东北”的史实,可以推断这是新中国对1950 年6月爆发的朝鲜内战的迅速反应,是为了保卫中国东北的安全和在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的 反侵略战争,B项正确。1950年时,东北已经没有日寇,排除A项:三线建设发生在20世纪六 七十年代,排除C项: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一五”计划时期(1953一1957),与题干时间不符, 排除D项。 10.D。1983年作文题中的漫画,主旨应是“毅力”“恒心”,但却被一部分考生解读为“阶级 敌人破坏公社财产”,说明旧的思想束缚依然存在,并制约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就说明八十年 代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仍需加强,D项正确。 11.C。罗马建筑大量使用希腊风格的柯林斯柱,体现了艺术上的传承;随着罗马的发展, 罗马人将柯林斯柱变得更复杂精致、在柯林斯柱的承重功能之外添加装饰功能,体现了艺术上 的创新,C项正确 12.B。据材料所述,基于财政收入的考虑,阿拉伯帝国在宗教领域较为宽容,这有利于缓 和矛盾,为欧亚间的商贸活动提供较稳定的社会环境,B项正确。“信仰自由原侧则”一方面体现 在民众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 教的自由;另一方面体现在政教分离原则,即不利用宗教干预世俗和社会公共事务。从这两方 面看,阿拉伯帝国并不奉行“信仰自由原则”,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材料所述现象并未改变其政教合一的制度,排除C项:由于阿拉伯帝国不推行宗教迫害,被征 服地区内的信奉各种宗教的多个民族不存在激烈的宗教冲突,也就缓和了民族矛盾,排除 D项。 13.A。15世纪时,科学革命尚未开始,西班牙审查委员会的质疑无法用科学原理来回 答,所以哥伦布一时语塞。17世纪的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地球表面的海平面上,各处所 受到的地心引力是一致的,不存在上下坡的问题,A项正确。 14.D。该学者指出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影响了人口死亡率和酿酒问题,D项正确。 15.D。据材料信息可知,建立的州际商务委员会可以协调铁路建设事务,这有利于美国 国内经济要素的流动,可以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可以处理跨州商务纠纷,这有利于形成全国 统一的经济秩序,避免各州各自为政,也就有利于美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D项正确。这一 调整是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动态平衡,不是破坏,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中央集权”无关,排 除B项:州际商务委员会隶属于国会,不是行政机构,排除C项。 16.B。据材料表格中的“反抗法国的文化同化”“恢复非洲传统文明”“保留非洲特性”“建 立一个世界性的区域文明”等主张,可以发现他们既希望非洲有地区性和民族性,又希望非洲 包容多元、融入世界,这是经历了殖民时代的伤害后的非洲在探索出路,B项正确。 17.(1)①性质不同:稷下学宫为官办,柏拉图学园为私人开办:②内容不同:稷下学宫关 注人文与社会,柏拉图学园关注自然和逻辑(哲学):③方法不同:稷下学宫教学形式多样,柏拉 图学园以问答法为主;④规模不同:稷下学宫多学派争鸣,柏拉图学园主要是柏拉图与学生间 交流。(共6分,每点2分,答出3点计满分) 原因:①稷下学宫为满足统治需要培养人才,柏拉图学园为实现理想社会培养人才;②中 国战国时的兼并战争亟需人才,百家争鸣局面提供了宽松环境:古希腊海外贸易发达,促使人 们研究自然。(共4分,每点2分) (2)【示例1】观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背景下,向西方学习,从农业文明转 向工业文明的过程。(2分)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些有识之士发起洋务运动,主张 学习西方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20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 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