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 投稿
高三化学 高三生物 高三地理 高三历史 高三政治

历史试卷-福建省泉州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三)

投稿时间:2025-03-12 15:46:29

试卷分类:高三历史

浏览人数:

来自会员:未来

收藏操作:添加收藏

免费下载:开通【普通会员

2025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三),高中\高三\福建省\泉州市\2024-2025学年下\历史

历史试卷-福建省泉州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三)(图1)

历史试卷-福建省泉州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三)(图2)


1.商鞅变法中“开阡陌封疆”,即把原来的“百步为亩”的“阡陌”(田界):开拓为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的
“阡陌”,实行“百亩给一夫”。这一措施()
A,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特权
B.导致铁制农具的使用
C.适应了社会形态转型的需要
D.为秦国提供稳定(兵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据题
干“商糗变法中的开阡陌封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社会形态转型的需要,C项正确:商鞅变法通过重新分配土地,削弱了旧
贵族对土地的垄断,但其主要目的是土地制度改革,而非直接针对旧贵族,排除A项:铁制农具的使用是
技术进步的结果,与“开阡陌封疆“这一土地制度改革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项:“开阡陌封疆”的主要
目的是土地分配,而非直接提供兵源,排除D项。故选C项。
2.西北地区出土的魏晋时期的简纸文书及碑刻资料,绝大部分用汉字书写,且与内地通行的文书体式基本
一致。如楼兰遗址出土的“李柏文书”是西域长史李柏慰劳西域诸邦国时写给焉誊王等人的书信,而且符
合魏晋书仪。这表明()
A.文书制度普递施行
B.华夏文化持续推广
C.民族关系趋向稳定
D.西域管理措施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
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肤的是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地区的书信往来绝大部分用汉字书写,
且与内地通行的文书体式基本一致,说明其深受华夏文化影响,并表明华夏文化推广到更广阔的地区推广,
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文书制度的书写内容,而非该制度是否广泛推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
系的表述,且魏晋时期是民族交融与动荡时期,排除C项:此时是少数民族控制北方地区,西域地区不在
为汉政权的管理范畴之内,不能体现西域管理措施是否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3.隋初,朝廷清查户口,“被强家收大半之赋”的荫户重新回归为“编户齐民”,遂户口激增。这一结果
主要由于()
A,大索貌阅的实行
B.输籍定样的推行
C.门阀政治的发展
D.国家的重新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隋朝。根据所
学可知,隋文帝于开皇五年实行输籍定样,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
据标准定户等上下,重新规定应纳税额,减轻了贫民的负担,因此原本依附于豪强地主的荫户重新回归编
户齐民”,B项正确:大索貌阅强调按照出生年月和相貌重新清查人口,防止隐漏户口和诈老诈小的现象,
与材料中的荫户回归不相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税收制度的变化,与门阀改治的发展无关,排除C
项:材料中荫户的回归主要是因为税收制度的变化,不是因为国家重新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4.图经又称图志、图记,“图以绘其形,志以记其事”。南宋时,图与志走向分开发展,产生了不计其数
的保图、都图、县图,志则向方志发展,逐渐成为“一方之史”。图与志的分化()
A.体现了史学体例的创新
B.凸显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C.反映了社会治理的发展
D.说明了绘图技术的提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总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的中国。据
题干“图与志走向分开发展,产生了不计其数的保图、部图、县图。志则向方志发展,遂新成为‘一方之
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与志的分化反映了社会治理的发展,通过“图”记录地理信总、“志”
记录历史信息,为地方治理提供了更系统的资料支持,C项正确:据题干可知,图与志的分化主要涉及地方
治理和文献编纂,并未直接体现史学体例的创新,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中央集权的加强,图与志的分
化更多是地方治理的需要,排除B项:题干中未涉及绘图技术的提升,图与志的分化与技术水平无直接关
联,排除D项。故选C项,
5.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措施表(部分)
时间
措施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内阁和各部逐一搜访各地银
隆庆元年(1567年)
解除部分海禁政策
A.繁荣对外贸易
B.应对财政危机
C.缓解通货膨胀
D.发展商品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国)。根
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政府从多方面增加财政收入,涉及对银矿的勘探、解除海禁、铸造货
币等措施,从政府角度而言这些措施是为应对财政危机,B项正确:繁荣对外贸易是解除海禁政策的影响,
不能涵盖材料内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货币的铸造,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如有通货
膨胀,增加货币铸造不会缓解通货膨胀,排除C项:发展商品经济是明朝政府经济措施的客观影响而非主
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6.19世纪二三十年代,常年居住在广州的萧令裕撰写了《记英吉利》等书籍,介绍了中英交往的历史和有
关英国的情况,批判了社会上流行的关于英国人“登岸则技穷”的说法,指出英人“船炮尤至精利”。这
A,便于引领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
B,推动了清朝外交策路的调整
C.利于革新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
D.缓解了内忧外患的社会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
的中国。根据“批判了社会上流行的关于英国人登岸则技穷的说法,指出英人船炮尤至精利”可知,萧
令裕认识到了西方船坚炮利,便于人们冲破思想藩篱,革新观念,C项正确:引领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的
是林则徐、魏源等,排除A项:此时清政府依然执行闭关锁国、朝贡外交的政策,并未做出调整,排除B
项:材料只记述了萧令裕个人的思想主张,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也没有改变中国内忧外患的局面,排除D
项。故选C项。
7.1903年,邹容誓要“率四万万同胞之国民,为同胞请命”:1909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中指出“我
四万万因民之众平,联开诚布公,无所隐饰”:民因初期,“中华民国者,四万万人之中华民国也”成为
流行的观念。这反映了当时()
A.全因人口数量的稳定
B.民族国家意识的建构
C.民主共和理念的践
D.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44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

本站内容来自用户云盘共享,不承担任何版权及质量等问题,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来信证明你的权利,本站将来24小时内断开链接。

下载地址

  • 腾讯云盘
  • 百度云盘
下载插图

高三历史最新

更多>>

高三下载榜

更多>>

最新课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