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2024年历史试卷、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诊断检测,教学小助手分享Word版资源文件:历史试卷-重庆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诊断检测,若想获取Word版资源,请点立即下载!更多试题详解、参考答案、解析应有尽有,并且有海量历来真题,提优就来下载打印刷真题吧!
综合时代、地理信息及原始农业的兴起发展情况,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C项与材料无关,D项不 能据材料准确得出(虽然有学者主张这一看法)。 A项理解错误,B项应是始于秦朝:D项错误,考古成果不是“纠正”而是“补充”了文献记载。所谓“双 轨制”,结合题意看,西汉政府在古滇国地区既推行都部县制,又封赐当地部族首领参与地方管理。 “贞观十道”最初主要是依托于地理、交通形势而分划的地理区划,其地方一级行政功能并不明显,监察 职能也是后来增加的。材料表明,它对地方治理产生了积极作用。A、C、D项对材料的解读错误,也不 符合史实。 根据1027年诏令,符合条件的客户(佃农)有脱离原主的权利:1052年的孌州路(治所在今重庆市奉 节县)专法则规定当地客户不能合法流动,说明相较于江淮、两浙等地,變州路客户受到的封建人身控 制更多。A、B、C项结论分析错误。 材料信息表明,元代平话应是一种适应社会大众精神需求的历史通俗读物,对明清历史小说创作产生了 重要影响。A项理解错误,B、C项不符合史实。 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没有改变:外贸政策在总体上以管控民间贸易为主,清代更加严格。C、D 项排除,“自盛京至广东”的呈现顺序,不是由于技术的因素而是政治因素,清朝形成了尊奉盛京(满洲 兴起地及故都所在)的典制,凸显清王朝服域的大一统。 太平天国运动等冲击了清王朗原有基层治理体系,由乡绅把控的地方团练逐渐获得基层权力,这在一定 程度上维护了清朝的统治。A、B、C项对材料理解错误。 图表信息反映出清末民初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情况。A、C、D项不符合史实,该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有外 部因素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内部因素。该时期近代工业发展不同于洋务时代以官办为主的局面,私人 投资趋于活跃,呈现出官商分途共进的态势。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难之际积极呼吁改善工人生活、批评国民党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无所作为,目的主要 在于动员民众,推动抗日救国斗争。A、C、D项都不符合史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国家对经济实行指令性的集中统一管理,国务院 工业分管部门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特别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工业管理 体制发生了重大改变。A、B项与史实不符,C项理解错误。 综合时间、区域和贸易情况等信总,应为拜占庭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工商业发达,君士 坦丁堡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霍布斯认为,基督教体系国家“统治者只能有一个”、教会活动“应当在主权者的命令下”,他主张教权 应从属于王权。A、B、D项对材料理解错误。 13,C。美国内战期间的临时性高关税措施在内战结束后并没有结束,而是成为了常态化政策。A项不符合史实, B项不能据材料准确得出,D项无明显关联 14.A。苏联的“计划科学”主要表现为国家在科学研究、生产运用等方面发挥规划、组织和推动等重要作用。B、 D项有一定关系,但不是这场争论的关键点,C项对材料理解错误。 15,B。材料体现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序贯生产”,主要可以理解为产品的零部件或 生产工序的因际化分工。A、D项不符合史实。C项理解错误,国际分工不等于全球经济风险。 16.(23分) (1)特点:从边疆向内地逐步传播,传播经历漫长的过程:品种的改良和纺织技术的改进促进棉花的种植:官 方的大力推广推动棉花种植。(每点2分,共6分) 影响:推动了棉纺织业的进步:使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御寒保暖:促进了区域内农业结构变化与商 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一点2分,任答三点得5分)】 (2)概况: 阶段一:新航路开辟以前,棉花的种植、加工分别在美洲、非洲、印度、中国等地独立进行,棉纺织品在 小范围内流通。(2分) 阶段二:新航路开辟后到工业革命前,棉花的种植、消费突破地域限制,由欧洲人主导的棉花贸易网络初 步形成。(2分) 阶段三: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棉纺织业的中心,棉纺织品销往世界各地,印度、美洲地区成为其棉纺 业的原料产地。(2分) (3)理解: 控制和剥削:刺激北美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发展,对黑奴的残酷剥削:工业革命过程中,棉纺织业发展对工 人的剥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棉花的生产和销售,从中获取巨大利润。(任意角度能说明 皆可,一点2分,两点3分) 自由和创造性: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工具与技术的改进促进生产力巨大发展:黑奴反抗压迫进行的 不懈斗争,追求自由,废除了奴隶制,(任意角度能说明皆可,一点2分,两点3分) 17.〔12分) 试题分析: “祖国母亲”是一个将人伦伦理转化为政治伦理的隐喻概念,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建构了国家的合法性, 也塑造了公民的国家想象和国家认同,从历史来看,“祖国母亲”的政治隐喻是在近代以来的民族和民主革命中 逐步建构起来的,她主要来自对欧洲政治文化的移植。晚清以来,随着民族国家观念的引入,这种国家象征女性 化的欧洲传统也传入中国,法国及苏联政治文化的影响尤其明显。中国“祖国一母亲”的隐喻产生于近代以米“半 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语境下,国家四分五裂,民族危亡迫在旦夕,因此作为“弱者的母亲”是“祖国母亲” 最早的喻象。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祖国母亲”的受难形象开始被新的形象所代替。“苦难的母亲”的喻体转变成为“新生的母亲”“强大的母亲”喻体。 观点的拟定可以从以下角度:祖国母亲形象的演变反映中国独立自强的过程:祖国母亲的形象受到西方政治 文化的影响:祖国母亲形象的构建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评分参考标准 分值 层次一 层次二 层次三 评分要素 9-12分 5-8分 1-4分 在较充分提取材料信息的 在充分提取材料信息的基 基础上,拟定观点,基本 对材料信息提取不充分,观 (1)观点 础上,拟定观点, 符合正 符合正确的历史态度和价 点表达不明确或没有观点 确的历史态度和价值观 值观 能运用史实对观点论证分 能运用史实对观点论证分 对观点的论证分析缺乏史 (2)阐释 析,分析充分,论证有力 析,论证分析比较充分 实或史实混乱错误 能表述成文,思路清晰, 能表述成文,思路较清晰, 表述混乱,思路不够清晰, (3)表述 逻辑严密 逻辑较严密 逻辑不够严密 18.(20分) (1)评述:清代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生产资料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统治者要通过垦 荒、移民、抑制兼并等手段来应对人口危机。(3分) 洪亮吉的主张是在清朝前中期人口迅速增长,资源危机、统治危机日益显露的背景下的应对思考, 具有进步性和现实意义:但是其主张仍停留在传统农耕经济层面,没有找到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策 略,也没有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影响甚微。其主张对后世人口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借鉴。 (6分) (2)原因: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刺激人口增长:农业发展、进口贸易为人口增长提供物质保障:医疗卫生 事业进步降低死亡率。(每点2分,共6分) 影响: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推动英因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繁荣。(3分) (3)认识:人口的增长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国家要适时调整人口政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