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2025年历史试卷、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教学小助手分享Word版资源文件:历史试卷-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若想获取Word版资源,请点立即下载!更多试题详解、参考答案、解析应有尽有,并且有海量历来真题,提优就来下载打印刷真题吧!
1.C【详解】根据材料信总,商代青铜钺显示尊贵身份的兵器和礼器体现了贵族政治的等级色彩, 故C选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信总可知准确时空为商代,A选项的原始文明和C选项的万邦时代不属 于该时期,故错误:材料的文物只有两件,体现不出礼乐文明的辉煌灿烂,故D错误。 2.B【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总可知准确时空是: 西汉(中国)。西汉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从地理位置来看盐铁官的分布北多南少,反映这一时期经 济重心在北方,B项正确。材料没说盐铁业的发展结果,排除A项。西汉时期南方尚未大规模开发, 不能得出南方盐铁资源是否匮乏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是表明盐铁官的地理分布位置,看不出来对 地方的控制力度,排除D项。 3.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 朝时期(中因)。题干中提到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引用了儒家经典,推崇道教的养生方法,并认 同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这反映了当时儒、释、道三教思想的融合趋势,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颜 氏家训》中吸收了佛教思想的内容,没有涉及佛教的本土化,排除A项:《颜氏家训》并非政府政策 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南迁士族受到儒家思想和道教、佛教思想的影响,并非坚守传统 文化,排除D项。 4,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 (中国)。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唐朝中期受田户数的数量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因为唐朝中期政府掌握 的土地数量减少,出现无地可分的局面,导致均田制走向解体,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 因此农业生产关系有待调整,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或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情况,排除A项。 材料体现不出战乱频繁,也不符合唐前期的史实,排除B项:人地矛盾表现为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 这一现象在明清时期的内地地区较为突出,排除C项, 5,A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根据 材料“宋朝士大夫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结合所学可知,士大夫阶层主要是通过科举制 晋升的,宋朝完善科举制度,扩大取士规模,选拔标准更重才学与品德。这使众多如范仲淹、欧阳修、 王安石等有才华的士大夫有机会进入仕途,并且科举培养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政治责任感,使其自觉 以天下为己任,在政界施展才能,A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侧重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与士大 夫自身才华施展、政治抱负实现以及文化道德主体意识的形成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理学统治地 位在南宋后期乃至元朝才逐步确立,范仲淹、欧阳修所处时代理学尚未占据统治地位,排除C项:封 建经济发展是社会繁荣的基础,但并非士大夫形成文化、道德、政治主体意识的直接原因,无法直接 说明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并在政界有所作为的现象,排除D项。 6.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信息,清朝前期康熙首次较为全面、准确的记录中国东北、西北和青 藏高原等广大边疆地区,可见清朝强化疆域管控的战略意图。故D项正确。题干仅表明《皇舆全览图 首次采用了西方现代测绘技术,不能推出中国传统地理学转型完成,孤证不立,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尼布楚条约》签订与168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题千时间1719年看出,C选项 的近代表述错误,故C项错误。 7.C【详解】据本题材料信息,1862年太平天国运动造成清朝财政金融在南方运转困境,清廷做 出了政策调整,故C项正确。 8.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末司法改革之前的“中外通行”修律思想官方化,反映出清 朝统治者在面临国内外压力时的困境。已经无法依靠传统的法律制度来维持统治,只能寻求通过改革 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B项正确:“清廷彻底沦为了洋人的朝廷”体现为主权受到列强的严重干预,但 是材料主要表现“清末司法改革”,排除A项:“地方势力威肋清朝中央集权”体现为地方督抚在行政 与经济,不再受中央控制,但是材料主要表现“清末司法改革”,排除C项:材料主旨“消末司法改 革与时代发展”,而“中枢决策机制体制异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C【详解】据本题时空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通过多 样化的手段向民众普及教育,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群众教育的重视,体现了人民性,除文化课学习 外还有体操和军事训练,这体现了教育服务于革命,C项正确:根据地的教有措施可以赢得民众对党 的支持,可以巩固根据地政权,但扩大了根据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对 应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抗日战争形势的需要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根据地教育发展的结 果,无法得出“有效提高”民众文化水平的结论,排除D项。 10,D【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根据材料“装订生产合作社” “股金证”“1954年”可知,此时处于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其中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政策是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是和平赎买。因此, “手工业者以入股的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符合史实,D项正确:大跃进发生于1958年,不符合材料 时间,排除A项:三大改造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政策是生产合作社,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人民 公社化运动发生于1958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 11.D【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1994年我国外汇体制 改革,通过取消双重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浮动汇率制度,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 发展需要,加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这一改革有助于提高外汇管理效率,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助推 了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D项正确: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为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等内容,与材料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中国金融政策的一个内容,不能体现中 国金融政策的成熟,且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成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13.A 14.B【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年(法国)。据材料可知,在巴黎公社制度 建设过程中,有人主张精英专政与大众民主的结合,有人主张将国家定位为一种出于互助需要的有机 联合,提出了不同的建设方案,体现了制度建设具有探索性,B项正确:材料中不同派别的主张具有 相似点,即都主张联合,而不是矛盾尖锐,排除A项:巴黎公社具有偶发性,并没有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排除C项:建立民主集中制是对多数派主张的片面解读,忽略了少数派主张,与主旨不符,排 除D项。 15.C【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张伯伦企图通过出卖捷克的利益来维护世界和平,但独 木桥已经摇摇欲坠,说明张伯伦所维护的世界和平很难实现,这是英国绥靖政策所引发的后果,C项正确:图示内容反映的是英国的绥靖政策,不是一战后欧洲国际秩序的建立,排除A项:漫画是在讽 刺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而不是赞扬张伯伦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排除B项:1938年,雅尔塔体系还没 有构建,排除D项。 16.D【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从图片可知,世界 主要经济体劳动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说明劳动阶层获得的分配比例越低,资本家获得的比例越高, 因此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会使贫富差距拉大,D项正确:劳动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不一定会使劳动者收 入下降,排除A项:图片只涉及世界主要经济体,不能体现南北差距,排除B项:世界主要经济体劳 动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一定程度会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排除C项。 17.(1)特点:以纺织业为代表:手工纺织业的产品增加,规模扩大:生产技术进步(或不断改进 生产工具、生产工艺的发展)分工明确:出现专业化市镇。(任答3点6分) 原因:经济中心在南方: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棉花种植得到推广。(任 答2点4分) (2)相同点:起步晚:政府主导:依据本国国情独立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3点6分) 不同点:工业基础: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德国工业基础较好:工业模式:形成了中国特色工业化 道路:德国工业化重视制度环境和管理的创新性:国际形势:中国面临国际形势恶劣:德国抓住第二 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任答2点4分) (3)工业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国家应重视工业化建设:抓住工业革命的机遇,推发工业化 的转型升级,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国家制定适合国情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注重科技创新。(2点4分, 3点5分) 18.评分细则:观点3分:阐述8分一围绕观点,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史论结合,逻 辑清晰8分;只用一个史实阐述,3-4分;总结1分。 示例一:观点: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的重要力量。(3分) 阐述:伴随若发展中国家的实力不断增长,逐渐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新发展。1961年不结 盟运动兴起,广大发展中国家寻求新的合作,以对抗美苏争霸,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的话语 权。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壮大了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推动联合更加公正合 理地处理国际事务。(8分)》 总结:综上,在当今世界,第三世界国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全球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 力量。(1分) 示例二:观点: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冲击了国际治理体系。(3分) 阐述:20世纪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主导着国际治理体系,在政治、经济、贸易等诸多领域 制定规则。近年来发达经济体面临着内部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 和意愿双双下降。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全球南方”国家经济取得显著发展,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它们不再满足于在现有国际治理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联合起来积极参与全球治 理议程设定,试图在国际规则制定、议题设置等方面争取更多话语权。这种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打 破了原有国际治理体系的平衡,反映出原有国际治理体系在面临冲击时的挣扎与调整。(8分) 综上,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是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因素,“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对传 统国际治理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促使国际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1分) 19.答案:(1)主要措施:积极组建通讯社、报刊、电台等,构建立体传播系统:采用多国语言 文字对外传播,不断拓展对外发声的渠道:派代表积极参加联合国制宪大会,亮相国际政治舞台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