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TDA高三下学期2月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高中\高三\多省联考\2024-2025学年下\历史三零论坛(30论坛)用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的原卷版、解析版及答案,在云盘中的课件资料可在线阅读及保存到自己的云盘,此电子版课件永久免费阅读及下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 (1)历史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深圳特区成立,采取多种 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任答2点,得4分) (2)原因:政企分开,企业具有独立自主权:经营管理遵循经济规律:实行按劳分配原侧(进行分配 制度改革):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改革开放政策和中央决策的支持,资金雄厚, 主动谋求发展。(任答2点,得4分) (3)理解:蛇口工业区是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背景下诞生的,在发展 过程中,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自主经营、按劳分配等一系列大胆、超前的改革探索和试验,为 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积累经验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工业区开发建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巨大动 力。在全国率先初步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蛇口工业区的成 功有力印证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根据回答酌情给分,得6分) 18.(14分) (1)兴盛原因:重商主义思想影响贸易垄断优势:市场需求旺盛:殖民体系支撑: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和政策引导。(每点1分,任答2点得2分) 衰落原因:殖民竞争加剧:经济结构变化:战争破坏影响:航海技术相对落后:新兴贸易路线冲 击。(每点1分,任答2点得2分) 经济影响:使得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物种的交换和传播,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商品流通,改 变了当时世界的贸易格局和货币流通情况,加强了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 区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推动产业分工,在贸易的带动下,不同地区依据自身的资源优 势和市场需求,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每点1分,任答2点得2 分) 文化影响:增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欧洲 文化、美洲文化在直接范围内的传播:丰富文化内涵,拓宽了人们的文化视野,对各地文化的发 展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文化认知。长期的贸易往来打破了不同地区人们原有的文化认知局 限,为后来全球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合莫定了基础。(每点1分,任答2点得2分) (2)思想方面:启蒙运动在18世纪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启蒙思想家,他们侣导理性,反对封建专 制和教会权威,为资产阶缓革命和民主政治的构建奠定了思想基础。 科学方面: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在17世纪建立后,在18世纪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应用,推动了物理 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工业革命方而: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于英国兴起,珍妮纺纱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开启了机 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新时代,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每点3分,任答2点并予以解释说明,得6 分) (12分) )原因:美苏冷战影响。二战后美苏进入冷战对特状态,美国推行過制共产主义的全球战略,对中 国在内的杜会主义库营采取敌对态度。(2分) 维护自身新权地位。美国企图通过科技遏制阻碍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以维持其优势地位。 (2分) 意识形态差异。中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使得美国对新中国充满敌意,试图从经济、军事等发展基 础层面打压新中国,扼杀新生政权。(2分)】 )认识:美国对华科技過制政策的变化始终是围绕其自身国家利益及霸权主义目标展开的,是其安 图通过限制中国科技发展来维持自身优势地位、過制中国垢起的手段,体现了美国的冷战思维和 霸权行径, 不利于中美正常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阻碍了两国经贸关系健康发展:也对全球科技进步和国际合 作产生消极影响,与当今世界全球化、多极化的发展潮流相悖。 面对美国的科技遏制,中国应坚持独立自主的料技创新道路,加大科研投入,培养高素质科技人 才,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积极拓展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交流,突破外部限 制,实现科技发展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学生可从遏制思想的本质、不利影响和应对的角度 分别作答,每点得2分:也可就某一点深入阐释,得6分) (12分) 示例一:选择学者甲的“富民社会”观点 论题:中唐以后,中国相继进入“富民社会”和“市民社会”阶段 论述:中唐以后,两税法的实施导致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在赋役承担上,富民是国家 最主要的财政来源,在国家的财政运行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唐以后逐步进入“富民杜会” 阶段。两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发展成就突出,手工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乡 村市场、区域市场扩大,海外贸易繁荣,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户口南多北少的格局基本定型。 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租佃关系获得长足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唐宋社会的平 民化、世俗化趋向。 宋朝民众的生活和消费水准明显超过了唐朝,宋代社会成员中富裕阶层得以壮大,城市中形成“市 民阶层”并在整个杜会阶层结构中占据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 在明清商品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市民阶层逐步兴起,传统杜会由“富民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变。 结论:唐宋时期,赋税制度的变革、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的逐步扩大,导致了财富力量的据 起,社会流动性增强,杜会阶层出现分化。中唐以来逐步进入“富民社会”阶段。在明清商品经济 繁荣的基础上,传统社会由“富民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变。 示例二:选择学者乙的宋代中国进入“农商社会”的观点 论题:两宋时期中国逐渐进入“农商社会”,并在明清逐渐发展成熟 论述:宋代以来,租佃经营普及,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品性农业茁壮成长,市镇兴起和城市化进 程加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纸币、商业信用和雇佣劳动等新现象层出不穷。这些新经济因素首先 在经济重心南移后的江南地区茁壮成长,并在其后的历史时段中沿着水运通道和陆路干线向周边扩 展。此外,纺织业和印刷业中雕版印刷术的推广,这些技术革新的成果有效促进了商品性农业、手 工制造业和商业的加速成长,从而带来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革,为农商并重的经济结构形成奠定了 基础。 直至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仍在持续发展。宋代以来,随着劳动分工和区域专业化加深。这一时 期,长途和大额贸易不断发展,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 市镇,市场体系趋于完备,形成了一些区域市场和全国性市场。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工场中出现了以 瘤佣关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海外贸易繁荣,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汉唐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逐步被宋元明清时期的农商经济所取代,并为其后现代工商业文明的到来逐步准备条件。 结论:总之,两宋时期,单一农业经济形态逐步转型为农业与工商业并重的经济形态,这使宋代以 来的中国社会逐步演化为一个不同于汉唐的“农商社会”,并在明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发展 成熟。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