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 投稿
高三化学 高三生物 高三地理 高三历史 高三政治

语文试卷-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一模考试

更新时间:2025-03-11 11:17:23

试卷分类:高三语文

浏览人数:

来自会员:未来

收藏操作:

免费下载:开通【普通会员

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一模考试,高中\高三\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下\语文三零论坛(30论坛)用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的原卷版、解析版及答案,在云盘中的课件资料可在线阅读及保存到自己的云盘,此电子版课件永久免费阅读及下载。

语文试卷-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一模考试(图1)

语文试卷-江西省萍乡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一模考试(图2)


萍乡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一模考试试卷·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这是其软弱的表现”错,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内容可知,这是宝玉自主选择的另一种人生,是他对命运的另一种
抗争。)
2.A(“曹雪芹借鉴古希腊悲剧的写法”错,原文是“这相当于古希腊悲剧中的“神谕””,“相当于”不表示借鉴的
意思。)
3.C(材料一所论《红楼梦)之悲剧反映的是个人新的人生理想在旧的社会秩序下的必然失败。A项强调封建社会对女
性的迫害,B项强调奥赛罗的悲剧命运则来自个人的性格因素,D项强调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这三部悲剧中,
主人公都没有材料一中所阐述的超出当时社会秩序的新的人生理想,故和材料一所论《红楼梦》之悲刷性不同。C项
中,梁山伯和祝英台追求婚姻自主,这在封建社会秩序中所不被允许的,这是一种新的人生理想,其悲剧结局正体现
了新的人生理想在旧的社会秩序下的必然失败。)
4.①首先指出《红楼梦》的悲制核心是揭示世界和生命价值的虚无性,②然后通过对贾宝玉的人生轨迹进行分析证明,③最
后得出《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的观点。(每点1分,答满三点给4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
理的情给分)
5.①材料一认为,《红楼梦》的悲刷是“有情之天下”毁灭的命运的悲剧。曹雪芹的“有情之天下”人生理想与当时的
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相对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②材料二认为,《红楼梦》悲剧的核心是在追问真
假有无的过程中,将幻灭感推向了极致,然而,正是在这种虚无和废墟之上,美好的事物反而获得了一个更加坚固的
根基。(每点3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情给分)
6,B(“以及对生命终结和超脱尘世痛苦的向往”错,从原文“她说念经就是积德,可以让自己今后在面对死亡时获得
安宁,不那么痛苦,并顺利找到一条通往天国的路”可以看出,老妇人不是对生命终结的向往,而是希望自己能坦然
面对生命的终结。)
7,A(“营造出一种热闹、多情、闲适的氛围”错,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通过前后景物的变化,来为故事营造一种怀
旧、略带伤感的氛围。)
8.①将老屋子曾经的热闹与现在的冷清形成对比,突出了时光流逝带来的变迁以及老屋子在变迁中所承载的记忆与情感
。②将孩子们最初来听故事与后来不再来时老妇人的状态进行对比,突出了陪伴对于老妇人的重要性。③将老妇人孤独
一人时的状态与有流浪动物陪伴时的状态进行对比,突出陪伴的重要和不同生命之间情感交流的温暖与力量,使主题
更加鲜明。(每点2分,答任意两点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情给分)
9,①藤椅象征着弧独与陪伴。空旷的老屋里,只有两张藤杨帮件登老妇人,从侧面反映出她内心的孤独和寂宽:孩子们
坐在藤椅上听老妇人讲故事,老妇人获得陪伴的温暖。②承载着回忆与情感。难捷见证了老妇人许多过去的时光,浓
缩了老妇人一生的悲欢离合,是老妇人和孩子们以及流浪动物之间情感的纽带。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藤椅在文中反
复出现,强调了陪伴在人生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意义、情感交流等更深层次的思考。(每点2分
,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情给分)
10.CG(原句标点为: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11.D(B项,“而望幸焉”中的“幸”指皇帝亲临。C项,“盘盘焉,困困焉”中的“困”是曲折回旋的样子。D项,“
为之一日”中的“之”是代词,代“以俭息人”,“二百五十钱之货”中的“之”是助词,的。)
12.B(“但回家兴亡不只在于积蓄多少,更在于百姓是否生活安乐”错,根据原文“国之兴亡不由蓄积多少,惟在百姓
苦乐”中的“不由”“惟”可知,材料二认为国家兴亡不在于积蓄多少,而只在于百姓是否生活安乐。)
13.(1)如果百姓劳苦却强行征收赋税,最终只能资助盗寇,积蓄再多也没有好处。(“敛”“竞”“积”各1分,句
意1分)
(2)一旦遇到灾年,不被饿死的能有几个人呢?(“凶岁”“馁死”各1分,反问句1分,句意1分)
14,①材料一指出,让农、士、商、工轮换共工作,收入均衡,保证粮食生产,百姓生活就安乐。②材料二指出,君主
应该节俭,在百姓有制余力量的时候收取赋税,进而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③材料三指出,君主应该设常平仓,立有
通籴之政,以调节丰歉,通达远近,让钱粮聚积于民家。(每点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常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得早而调落得晚,是五谷生长成熟的好地方,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而五谷都
可丰收。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一个劳力可生产粮食两百石。如今粮仓空虚,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原因在
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圣总是让农、士、商、工四民轮换其工作,这样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相互超
越。这样农民专一务农,而收入可与其他行业的人均衡。农民专业务农,田地就会得到开垦,奸巧之事就不会发生。田
地开垦粮食就多,粮食多国家就富。奸巧之事杜绝了,人民就会安定。富裕而又安定,这正是成就王业的道路。
材料二:
我私下探究以往历代兴亡成败的事情,只要有黎民百姓怨恨反叛,聚集成盗城,那个国家没有不立即灭亡的,君主
即使想要改悔,也没有能够重新保全国家的。大凡修明政治教化,应当在可以修明的时候修明,如果事变一旦发生,然
后后悔,那就没有好处了。自古以来,国家的兴亡不在于积管的多少,只在于百姓的苦乐。只是积雪对的本来是国家的
常事,但要在百姓有剩余力量的时候收取。
如果百姓劳苦却强行征收赋税,最整只能资助盗寇,积器弄多也没有好处。然而以节俭来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总,在贞观
初年,陛下已经亲自实行了,所以如今实行并不困难。只要实行一天,那么天下人就会知道,载欧载舞来庆贺。如果百
姓已经劳苦了,却仍然不停地役使他们,俏若中原遭会水早灾害,边疆发生战事警报,狂徒建视路度,那么就会有难以
预料的事情发生,不仅仅是陛下寝食不安而已。如果凭借陛下的圣明,确实想要励精图治,不用远求上古的方法,只要
像真观初年那样治理,那么天下百姓就会很幸运了。
材料三:
史书称汉宜帝元康年间,连年丰收,谷价为每石五钱,因而记载下来作为功德,这很可能是史学家的滥美之词,或许
是偶尔有一个那县粮食积滞,那守县令不设法疏导而造成的。一个人耕作,优秀农夫的节余,能达到五十石就很不容易
了。终年辛劳而仅得二百五十个钱的收入,可商人围积居奇,每月收入五万钱,相当于有一万石粮食的积蓄,这样难道
还会有农夫在田地里辛勤耕作吗?决定生死的金钱和粮食,乃是老百姓的命脉。假如农夫有婚丧之事,规模小的也要花
费一百钱,这就损失了二十石的存粮,一旦遇到灾年,不被缓死的能有几个人呢?所以善于养活百姓的君主,设有常平
仓,立有通余之政,以调节丰散,通达远近,而钱粮都聚积于民家,使人民生活富裕和物尽其用并行,老百姓才能生存
下去。腐儒鼠目寸光,庸碌无知,认为百姓如果有粮食吃饱肚子就无所不足了:试想,没有布帛以御寒,没有盐酪蔬肉
以佐食,没有医生和药品以养老治病,没有晷械以供耕炊,如果让你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你能够胜任吗?15.C(“词人
以杜甫自比”错,“曾动”三句,词人并非以杜甫自比,而是表达了自己效仿杜甫写诗,却自愧不如的情感。)
16,①写梅花映雪衔霜,香气远播,清丽绝伦,表达同人对梅花的赞赏之情。②写金谷虽有万株梅花盛开,但也己经人
亡楼空,表达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慨叹。③写抗金将士受到投降派打压,被贬罗浮,词人与梅花神吹笛同群,表达词人
对抗金英雄的敏仰和对投降派的愤恨之情。(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情给分)
17,(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千里弧坟无处话凄凉
(3)(示例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示例二)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示例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第(3)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
要求,即可给分]
18.①七零八落②东倒西歪(每个成语2分,符合文意表达准确的成语即可)
19.①原句中,“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将天色变化的具体颜色罗列出来,使天色变化的过程表现得更具
体,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而改句则显得太笼统。②原句中,“花儿已像煮过一同”运用联想,用生活中常见的景
象来形容花儿被风吹后的调零模样,突出济南春天的风之大,而改句则没有这样的效果。(每点2分豆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情给分)
20,①“枚”改为“赖”②“桓”改为“恒”③“原原”改为“源源”(每找出一个错别字给1分,修改正确给1分,
改出任意两个错别字即可)
21.带负电子的地球表面和带正电子的电离层形成恒久电场,人体从中汲取电子云以滋养红细胞,进而保持健康。(“
带负电子的地球表面和带正电子的电离层形成恒久电场”2分,“人体从中汲取电子云以滋养红细胞,进而保持健康
”2分,表达准确流畅1分,超出字数扣1分,其他答案言韵情给分)
22.A(A项和文中的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B项,表示语意转折。C项,表示提示下文。D项,表示话语的中断。)
23.【写作指导】这句话描述了人们与诗歌、与诗意生活的不同关系,揭示了诗歌创作、欣赏与生活中诗意存在的多元
性。有的人在特定的时刻,如作诗或读诗时,心灵与诗歌产生共鸣。还有一类人,将诗歌融入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时时刻刻都是诗人的状态,不仅仅是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它告诉我们,生活不
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可以探讨创作作为诗人身份的直接体现,如论述诗歌创作如何是情感,思想与语言艺术的结品,以及诗人如何通
过文字捕捉灵感、表达内心世界。可以强调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也能成为“诗人”,即通过解读,感悟诗歌,与诗人产
生共鸣,进行心灵的对话,甚至微发自己的创作欲望。也可以提出“时时是诗人”的观点,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
、感受诗意的能力,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生活诗人。还可以将上述三个角度融合,探讨诗歌不仅是创作的艺术,也是阅
读的艺术,更是生活的艺术,强调诗歌与人生相互映照、相互影响的关系。无论选择哪个角度立意,作文都应围绕“
诗歌与人”的关系展开,深入挖掘诗歌在个体生命中的作用与意义,鼓励读者在生活中寻找并创造属于自己的诗意空
间,强调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表达,都是诗人精神的体现。
【参考立意】①创作与诗人身份的赋予:作诗时,他是在将内心的情感,思考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一过程是
对自身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提炼和升华。②读诗与诗人情怀的获得:当我们阅读诗歌时,会沉浸在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
,感受他们的情感、思想和审美。③本质上的诗人一时时刻刻的诗意:那些时时刻刻都是诗人的人,他们的内心深处
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诗意感知。④)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创造,就能上生活充满诗意,让自已成为那个
时时刻刻都在写诗、读诗、品诗的诗人。⑤作诗和读诗的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诗人,这体现了诗人身份的普递性
。而邦些时时刻刻都是诗人的人则是一种特殊的存在。⑥作诗的诗人是初级境界,在创作之外的生活中,可能缺乏部
种持续的诗意:读诗的诗人是中级境界,他们比作诗的诗人更进了一步:时时刻刻的诗人是高级境界,他们的生活就
是一场不间断的诗意之旅,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

本站内容来自用户云盘共享,不承担任何版权及质量等问题,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来信证明你的权利,本站将来24小时内断开链接。

下载地址

  • 腾讯云盘
  • 百度云盘
下载插图

高三语文最新

更多>>

高三下载榜

更多>>

最新课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