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三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六),高中\高三\云南省\2024-2025学年下\语文三零论坛(30论坛)用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的原卷版、解析版及答案,在云盘中的课件资料可在线阅读及保存到自己的云盘,此电子版课件永久免费阅读及下载。
2025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六) 语文参考答案 1.(3分)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总的能力。B.根据 原文“模拟是学诗的基础,脱化是高级阶段,而终极目标是追求‘自成一体’的成效”, “终极目标是脱化”错误。 2.〔3分)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针对诗坛这一现象,姚鼐 明确提出”错误,强加逻辑 3.(3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A、B均强调熟读模拟,C强 调熟读精思,D强调讨论分析。 4。(4分)赞同。①姚孤“溶铸唐宋”理论,超越同时期明清诗坛的诗欧创作主张,将宗唐诗 风的模拟与宗宋诗风的新变相融合,以取长补短。(2分) ②提出了从模拟到脱化的具体路径,以期通过“缩铸”成就最高的唐宋诗歌形成清诗的新 风貌。(2分) 不赞同。诗歌重在展现诗人的性情与天赋,模仿会束缚诗人的个性。(2分)模仿会使创作 缺乏创新,沦为模板化、套路化作品。(2分) (若有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5.(6分)①都背定学习熟读前人诗歌的价值。(2分) ②都认为作诗应由模仿到脱化。(2分) ③都肯定功夫和悟性的重要。(2分) 6.(3分)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但也从心底替他感到 高兴”错误,原文为“这人简直可说是一个老人,很显然的,时间同鸦片烟已毁了他”“这 人虽作不成副官,另一糊涂希望可终究被他达到了”,既同情他在现实打击下的艰辛与无 奈,又担忧他的麻木和淡然。可见“我”的感情复杂。故选B 7.(3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D.“又表现了湘西落后 的生活方式”错误,原文为“黑暗河面起了缥缈快乐的橹歌…歌声在黑暗中流动,从歌 声里我便然彻悟了甚么”,并没有表现落后的生活方式,是期酚湘西人用“槽歌”的精神 和热情重新装扮湘西人的生活,重造“橹成式”的湘西世界,故选D。 8。(4分)①痛苦:由泸溪想到当年三位同伴在驿站被欣死、八名同伴在川边随军覆没,还有 许许多多熟悉的生命无端天亡,故而痛苦。(2分》 ②忧郁:当年的“翠翠”已逝,幸存的老伴则伴着昏黄的灯光与鸦片苟且地活着,面对着 变动的人、事,在沉默和忍受中,自然感到生存寂寞与哀戚:时空广表,宿命制约,在近 乎轮回的体验中,难免生发对故乡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沉重而无限的忧虑。(2分) 9.(6分)①在文中,你会感受到湘西人民独特的生存境遇。老伴赵开明随着时间的无情流 逝和所谓的现代文明的“鸦片烟”毁去了形貌和活力。他的女儿正青春年少,但简直是她 母亲的翻版。文中交织着历史与现实、生命与自然、个体与整体、情感与理性。②在文中, 你能感受到作者蕴藏的热情和隐伏的悲痛。作者在新与旧的对照中深感惆怅与焦虑,既希 望家乡有变化,受文明的熏陶,但又不希望变成像老伴赵开明那样一一麻木、健忘、衰老, 像赵开明的女儿一“承”不变,安于现状,最后怀着对乡土的热爱,对重塑家乡民族品德。 恢复人性中自然美好的东西寄予了希望,期盼相西人民用“橹歇”的精神和热情,重新装 粉生活。(第①点内容3分,第②点情感3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0,(3分)BEF【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设立告奸和连坐的制度 来考察犯罪的实情,使什伍之家同受罪责,该厚赏就一定厚赏,该重罚就一定重罚。“设 告相坐而责其实”与“连什伍而同其罪”结构相似,中间B处断开:“赏厚而信”与“刑 重而必”结构相同,单独成句,前后EF处断开。故选BEF。 11.(3分)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言辞推辞、拒绝 句意:但奸臣仍然会在他们的言辞中运用诡计和欺骗。没有谦辞礼让心的人,不能算是 人。B.错误。整饬、整顿/装饰。句意:但没有在宫吏中经常整顿法令所造成的危害啊。 用来装饰后宫、充实后列、娱乐心意、满足耳目的物品或人。C.正确。句意:垂衣拱手 安坐而天下太平。/(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D.正确。开辟驳斥。句意: 而土地自然开辟了,驳斥错误言论,排斥巧辩的小人,不能算是接受(他人的)规劝。 故选B。 12.(3分)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秦国国君不能用法治理” 错误,“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故乘强秦之资数十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虽勤 饰于官,主无术于上之患也”可知,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是“秦国国君不能用法治 理”,而是“主无术于上”。故选B。 13.(8分) (1)所以打了胜仗,大臣就尊贵起来:扩大地盘,就建立了私人的封地:这是君主不能 用术去了解奸邪的缘故。(4分,“益”,扩大:“立”,建立:“知”,了解,各1分,句意1 分) (2)国家擅改已立的法度来管理人民,不样:大臣们不用礼节和法制来缴有训导百姓, 不祥。(4分,“更”,擅改;“典”,管理、治理:“教训”,教育训导,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益",扩大:“立”,建立:“知”,了解。 (2)“更”,擅改:“典”,管理、治理:“教训”,教育训导。 14.(3分)①材料一强调“法”与“术”的关系,认为不能只有“法”而没有“术”(或“法” “术”要兼用) ②材料二强调法的重要作用,法是昏君失国的原因,也是圣明君主垂拱而治的手段,同 时法要统一,要坚持,不能随意更改 (答出两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虽用术于上,法不勒饰于官 之患也…主无术以知奸也”可知,材料一强调“法”与“术”的关系,认为不能只有 “法”而没有“术”(或“法”“术”要兼用)。 ②根据材料二“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 然后身佚而天下治。失君则不然,舍法而任智,故民舍事而好誉:舍数而任说,故民舍 实而好言:舍公而好私,故民离法而妄行:舍大道而任小物,故上劳烦,百姓迷惑,而 国家不治。圣君则不然,守道要,处佚乐,驰骋弋猎,钟鼓竿瑟,宫中之乐,无禁图也 不思不虑,不忧不图,利身体,便形躯,养寿命,垂拱而天下治”可知,材料一强调法 的重要作用,法是昏君失国的原因,也是圣明君主垂拱而治的手段。根据材料二中“法 者不可不恒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可知,材料二还强调了法要统一,要坚持,不 能随意更改。 15,(3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露初晞’与后句的‘新垅”形成鲜明对比”错误。应是“旧栖”“新垅”形成对 比,用旧居和新坟对比,更显物是人非之感。 16.(6分)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的上片是写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下片 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 底的绝望。贺同由实入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钢。 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 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苏词的“明月夜,短松冈”,贺词的“原上草,露初稀”, 作者借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 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的“鬓如霜”,把鬓发比作寒霜,把自己的辛苦遭逢与 对亡妻的思念交融在一起。贺词上片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 刻画出作者的孤寂、伤悲的情状。 (每点2分,写出3点即可》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