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师联盟2024-2025高一下学期2月质量检测,高中\高一\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下\历史三零论坛(30论坛)用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的原卷版、解析版及答案,在云盘中的课件资料可在线阅读及保存到自己的云盘,此电子版课件永久免费阅读及下载。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西周中期,实行井田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土地不能随意买卖,而材料表明当时贵族之间存在土地交易 行为,这说明这一时期井田制有所松动,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形成,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 史实,排除:材料不涉及礼制与政治的结合,排除D项。 2B西汉文景时期,推崇黄老无为的治国理念,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陪葬的陶兵马角从秦朝的真人大小缩小到真人的 三分之一大小,可以减少民力、财力,故选B项。陶俑尺寸缩小不意味着“陶器制作技术的衰退”,排除A项:陶兵马俑不 是用来军事征伐,而是属于陪葬品,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儒家主流思想地位才开始确立,排除D项。 3.B根据材料从“以智役愚”到“以贵役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门阀政治兴起,使得权 力更加集中于少数贵族手中,政治权力分配格局出现变动,故选B项。魏晋时期,门阀制度逐渐兴起,门阀子弟凭借其 高贵的血统在仕途上享有特权,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大大降低,排除A项: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即使在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时期,儒家思想也依然被许多士人所推崇和实践,排除C项:国家长期分裂只是这一变化的 一个历史背景,和门阀政治的形成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D项。 4,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相通过“飞表上闻”等方式向皇帝提供意见和建议,从而影响国家的决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往往基于地方的实际情况和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得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能够更加全面 地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和利益诉求,故选D项。“完善了国家监察体系”夸大了这一权力的作用,排除A项:“内重外轻” 形容的是中央权力大而地方权力小,这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皇帝赋予节度使“飞表上闻”的特殊 权力,有利于皇权专制统治,排除C项 5,C根据材料可知,宋神宗描述了宋太祖通过招募“四方无赖不是之人”作为士兵,并通过严格的军事管理和相互制约的 方式来控制他们,使他们不敢为非作歹,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安定,实现了“太平之业”。这是对募兵制在维护统治方面的 肯定,故选C项。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方针,“武功治国”方针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冗兵(即兵员过多)的 问题,排除B项:材料只是描述了宋太祖通过募兵制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排除D项。 6.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酷的刑罚通常反映了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和严厉打击犯罪的需求:取消科举减少了汉人、南人 进入仕途的机会,激化了民族矛盾:禁止汉人,南人持有武器和马匹则进一步引发了民族间的紧张关系。这些因素共同 指向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加刷,故选A项。虽然禁止汉人,南人持有武器和马匹可以看作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手段,但 材料中并未显示出专制集权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集权空前强化,排除B 项:元朝时期,社会汉化仍在不断进行,“停滞”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取消科举和禁止汉人、南人持有武器、马匹实 际上是在加大蒙汉之间的差异,而非“趋向一致”,排除D项。 7.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财赋重地,贡献了国家大部分的税粮和财政收入。 江南地区成为国家财赋重地的根本原因是江南地区的经济较为繁荣和农业发展水平较高,故选D项。材料虽然涉及明 清经济的发展,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及税收制度的具体变化,而是强 调了特定地区的财政负担,排除B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经济现象,与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8.C根据材料“清廷上谕指出,‘不得…听其肆意妄为”·生番既居中国土地,即当一视同仁…任其惨遭茶毒”等可 知,清廷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不容许外来势力侵犯,强调对台湾民众的保护,认为他们应受到与内地居民同等 的待遇,不应被忽视或受到侵害,这体现出清廷已具有一定的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故选C项。治外法权是免除本地司法 权的情形,材料中未涉及司法权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反思边疆政策,而是强调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权,排除B 项:从“生番”这一词语可知,清廷还是存在一定的华夷之别思想,排除D项。 9.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9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输入的货物量大幅增长,特别是棉纱,煤 油,染料等工业制成品。这些货物的输人直接冲击了中国农村的传统手工业,如纺织业,农民开始购买更为便宜和高效 的工业制成品,而非自己生产,这导致了传统自然经济(即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解体的加速,故选A项。 虽然外国商品的输入给民族资本主义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但事实上,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仍有一定 的发展,尤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项“阻滞”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中只提到了 外国商品输入的增长,没有提及中国对外的出口情况,因此无法直接得出出现了贸易逆差的结论,且鸦片战争之前中西 之间已经存在贸易逆差,“出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9世纪90年代初,列强的侵华方式虽然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 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但材料中描述的外国商品输入增长主要反映了商品输出的继续扩大,而非资本输出的结果,排除 D项。 10.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民族危机下,康有为积极倡导维新变法,他通过构建“三世”说的新意义,能够更系统地阐 述政治变革的必要性和方向。这一做法为当时的政治变革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依据,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排除A项:康有为是维新派,“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康有为的目的是 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并非传承儒家政治理想,排除D项。 11.C1919年10月10日属于五四运动之后。根据材料“放弃了中华革命党的秘密组织形式转为公开”“即可人党,而不 需要展行人党须按指模等特别程序”可知,简化入党程序,同时将党的组织形式公开化,这有利于扩大党员群体,表明 孙中山意识到五四运动带来的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意在扩大民主革命的基础,故选C项,“纪念武昌起义的爆发”无 法解释为什么要公开党的组织形式并简化党员入党程序,排除A项:1919年10月10日时,五四爱国运动已经结束,排 除B项: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早已经失败,而且材料中简化入党程序等,与“参与政党政治实践”关系不大,排除D项。 12.D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来,纺织业机器进口占总体机器进口的比重先猛增,然后猛降,由此可推知,纺 织业的扩张势头减弱,而其他工业门类的扩张势头显著增强,反映出这一时期产业结构有所调整,故选D项。根据材 料可知,机器进口总额逐年攀升,这体现出1928一1934年工业一直处于发极态势,排除A项,官僚资本的有关信总在 表中无法得出,排除B项:这只能说明纺织业扩张减缓,不能说明急剧衰退,排除C项 13.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导地位,但同时也承认非 公有制经济在一定条件下的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的这些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原则,在强调国营企业 重要性的同时,也鼓励和支持私有企业的发展,展现了平衡和多元的特点,这可以被视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 创新和发展,故选B项。“打破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三三制”原则是属于政治层面的,排除C项:这一时期 是抗日民主政权,而非中华苏维埃政权,排除D项。 14.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原来农村中最有钱的地主阶级没有了,私人借贷一度陷入停 滞。而随着土地改革的深化,农民分到了土地,为了发展生产,就会有生活生产需求,当时农村中的主体就是中农、贫 雇农,因此在他们之间的借贷逐渐发展起来,故选C项。A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1948年已经开始发 行人民币,排除B项:949年6月,“银元之战”打响,是人民政府控制市场,稳定物价的斗争,与农村借贷关系不大,排 除D项。 15.A根据材料可知,从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再到深化改革开放和体制改革,这些 决策都是围绕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展开的,体现了中国在不断推进现代化发展进程,故选A项。199?年,中共十五大上 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已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排除C项:这一时期,社 会的主要矛盾未发生转变,排除D项。 16.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品,故选D项。“真实亲诚”是中非合作的原则,排 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中国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智慧来处理国际生态问题,不能说明传统文化成为国际交往的基本准 则,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中国“现代化建设以生态保护为重心”,排除C项。 17.(1)特点: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司其职,注重内部分权制衡:军民兼管,职能多元:官员设置存在地域差异。(4分,任 答两点即可)政治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发展:打破了以往以宗法血1缘关 系为基础的权力分配模式。(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原因: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江南统治机构人员泛滥,行政效率低下:浙西宣慰司职权不断弱化:杭州为 南宋都城,经济文化紧荣:加强对南宋旧地控制的需要: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6分,任答三点即可) 18.(1)社会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军阀割据,政治混乱:民族危机严峻: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 传播: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较尖锐。(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实践意义:有助于中国人民增强民族自信心:有利于科学研判形势,制定正确的方略:凝聚人心,敬励了革命军民的 斗志:有利于推动解放战争的进程。(6分,任答三点即可) 19.(1)经营方针:企业化经营。(2分)合理性:国家处于过渡时期,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国民经济困 难,需要恢复与发展:人民政权逐步巩固有能力管理好文化事业:有利于增强文化单位的竞争力;有利于藏发文化工 作者创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6分,任答三点即可) (2)价值标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2分)时代条件: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逐步现代 化发展(依法治国的推进):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并进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自信的增强)。(4分,任答两点即可) 20.示例: 观点:玫治制度与文学活动之间联系密切。(2分) 阐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制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文学活动不仅受到制度的约束和 引导,还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制度进行回应和反思。例如,在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不仅为文人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 途径,也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紧荣。唐代诗歌在这一背景下呈现出一种大气磅礴,辞藻华丽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繁荣与文化自信。在明代,文官制度对士大夫阶层的行为和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明代文学作品中也出现 了大量对科举制度的反思和批评,这些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制度的局限性和弊端。在面对严苛的政治制度 或社会压力时,一些文人选择隐逸山林,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对现实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魏晋时期玄学风气盛 行,许多文人选择远离尘世,过着清贫而自由的生活。这种文学形式不仅反映了文人对现实的逃避,也表达了他们对 精神自由的追求,(8分) 总之,文学的发展与制度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做妙的关系。无论是顶应,对抗还是逃避,文学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回 应了制度的约束和引导。(2分) (“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的情给分) 三零论坛(课件、试卷)下载 间9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