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阳】广东省佛山市H7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高中\高一\广东省\广东省佛山市H7联盟\2024-2025学年上\历史三零论坛(30论坛)用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的原卷版、解析版及答案,在云盘中的课件资料可在线阅读及保存到自己的云盘,此电子版课件永久免费阅读及下载。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B2.C3.D4.B5.D6.B7.D8.D9.A10.B11.B12.A13.A14.B 15.B16.C17.D18.A19.B20.C21.B22.D23.C24.A25.C26.C 27.A28.C29.C30.A 31.(1)原因:唐末五代时期北方政权更迭战乱频繁,导致大量人口南迁:南方政权在战乱中保持 了独立发展的空间,经济供养负担降低:南方政权通过对外贸易引进资源,为地方经济的多 元发展提供了机会:南方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更有利于农业发展: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采取了一些列鼓励发展生产的措施:南迁人口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南方 经济的发展。(任意两点4分) 关系:人口的分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当地的开发与经济发展,经济发 达的地区又能吸引更多人口。(2分) (2)趋势:由边疆向中原迁徙:由北向南迁徙。(任意一点2分) 影响:对于南方地区的开发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增进了民族 交融: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奠定了此后南北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考 生须从多角度答出人口流动迁徙带来的影响。可从对经济的影响、影响人口分布,推动文化 重心南移、促进民族交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角度作答。(答出三点即可,6分) (3)赋税制度:摊丁入亩。(2分) 社会问题:人口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暴露。(人地矛盾突出)(2分) 措施:提高生产力,改善农业经营管理:在江南地区推广两季稻:一年三熟的稻、麦轮作复种 技术推广:在全国普及种植玉米和番薯提高粮食产量。(答出两点即可,4分) 32.(1)变化:由临时派遣发展为常设机构:由解决临时性事务到总揽地方军政大权。(一点3 分,两点6分) (2)原因: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之后,中央威权式微。(两点6分:笼统地回答“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或“晚清政局动荡”,“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可得2分) (3)影响:清朝前期,对督抚制度的继承和完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完善地方治理机 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清朝国家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清朝晚期,封 建制度衰落,政治腐败,中央集权衰微,地方督抚势力膨胀,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需从 从督抚制度前期带来的积极影响、后期的消极影响两个角度作答,三点6分。其中积极影响 两点4分,后期的消极影响2分)】 课件、试卷下载 三零论坛(30论匠】 www.30Lt.com 7.汉景帝年间,政府送蜀地学生到长安学习,又在罚地开办学校,为学生免除徭役,学优者随带 出巡,有的还授以官职,蜀地民众大为美幕。数年之间,蜀地民众开始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 务。材料表明当时 A.西南正式纳入西汉王物版图 B.轻徭薄赋利于争取民众支持 C儒学独尊推动汉代教育发展 D.百姓国家认同观念有所增强 8西汉时期,有许多名臣佳话传世,如:董仲舒为了学业有成而“三年不窥园”:霍去病立言“匈奴 未灭,何以家为”,班超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而“投笔从我”。这反映的时代风貌是 A.内敛含蓄 B.开放包容 C谦恭谨慎 D.锐意进取 9.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 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 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人口内迁与南迁 B.政权更迭频繁 I C生态环境的恶化 D.民族交流交融 10.有学者认为,东晋北方及西南十六国时期属于一个夹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大背景下上承西 晋下启南北朝,该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制度极不完善,但当时的环境也提供了新制度、新思想 萌发的土壤。该学者意在强调 A十六国时期的政治混乱性 B.十六国时期的多元复杂性 C.十六国时期的经济滞后性 D.十六国时期的思想封闭性 11.有学者认为,晋因惩魏氏(曹魏皇室)孤立之弊而建立的宗室诸侯的特权,恰好成为分割皇权 的势力,以致出现“八王之乱”。该学者认为,“八王之乱”的原因是 A曹魏政权的干预 B.西晋宗室的争权 C.地方官员的分权 D.门阀士族的擅权 12.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下中正“计资定品,惟以居位为贵”,社会上形成了“据上品者非公侯 之子孙,则当途之昆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这说明当时九品中正制 A,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导致了西晋政权的不稳定 1 C.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形成 D.成为士族政治产生的根源 13.科举制从隋朝创立,直至1905年废除,这期间统治者都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 这反映 A.学优则仕的儒家文化利于巩固统治 B,儒学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 C,科举制的不断发展助推社会公平化 D,科举制的推行使统治基础不斯扩大 14.唐高祖武德年间户口只有200多万户,即使到太宗贞观年间,户数也不满300万,还不到隋 朝强盛时期的三分之一。黄河下游地区更是一片荒凉,“花花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 路萧条”。此种情况导致唐初 A,开始设计租调制 B.继续实行均田制 C,改革推广两税法 D.取消一切杂税杂役 A.彻底否定隋唐科举考试 B.利用程朱理学巩固统治 C.迎合市民阶层文化需求 D,更加重视儒学的世俗化 22.明万历时,内阁首辅张居正提出“厚商而利农”的主张。张居正这一主张的提出,最有可能是 为了 A发展明代城市经济 B.改变民众践商意识 C推动商帮组织形成 D,增加政府经济收益 23.1421一1423年,郑和护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结交沿途的小国政要,郑和在宝船上设宴招待 他们,并赐以丝、瓷、铁器等物品。当地原住民赠送给郑和大量的香料,药材、象牙、染料等珍 品奇普。这反映出 A明朝国力强盛威慑诸国 B.明朝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交流 D.郑和致力于开拓殖民地 24在《农书》之《蚕缫篇第十五》中,关于养蚕,作者王祯认为应采撷南北养蚕方法加以叙述,并 指出其各自的优缺点,目的是“择其精妙,笔之于书,以为必效之法”。据此可知,该书 A融南北农业技术于一体 B.对农业种植方法记载丰富 C.是一部科技类百科全书 一D.详细阐述了养蚕技术细节 25.《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 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 频繁。这些作品 A.真实再现明清时期白银的货币化 B反映了明清时期市民文化的繁荣 C可以佐证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D.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奢靡风气的盛行 26.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由西方商人运人中国的商品,大多为棉花、棉布、毛织品、金属制品 及南祥出产的香料。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为生丝、丝织品、中药材、瓷器等。中国进出口的 总额大约为每年两千万元,三分之二为出口货值,三分之一为进口货值。材料可用来解释 A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加速 B.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得到提升 C英国对华走私鸦片的原因 D.中国已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7.19世纪中叶,江浙地区的豪绅、富商、地主等大量涌人上海租界。据统计,1862年,上海租界 人口有70余万。1852一1862年,人口的暴增引发地价飞涨,上海外滩地价涨幅高达200 倍。引发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战争的冲击 B.西方列强的侵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洋务运动的开展 28.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 前后,代表新的生产力的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这反映了 A近代工业发展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B.洋务企业实现了向民营企业转型 C,自救变革促进晚清社会结构变动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29.1900年6月,清政府东南各省督抚收到了朝廷密旨:“各督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 局。”然而,东南各省督抚最终选择了与英、美等国签订“东南互保”协议,以“保护”长江中下 游地区免受战火侵袭。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清政府 A.对于时局的清醒认识 B.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性 C.统治的根基遭到动摇 D,对外政策发生巨大转变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