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 投稿
高三化学 高三生物 高三地理 高三历史 高三政治

历史试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5年高三学年第一次模拟考试

更新时间:2025-03-06 12:34:49

试卷分类:高三历史

浏览人数:

来自会员:未来

收藏操作:

免费下载:开通【普通会员

2025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学年第一次模拟考试,高中\高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4-2025学年下三零论坛(30论坛)用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的原卷版、解析版及答案,在云盘中的课件资料可在线阅读及保存到自己的云盘,此电子版课件永久免费阅读及下载。

历史试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5年高三学年第一次模拟考试(图1)

历史试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5年高三学年第一次模拟考试(图2)


17,(1)形象演变:唐代哪吒作为佛教护法神形象:宋元发生道教化转型:明代强化了伦理冲突:清代世俗化
英雄化。(每点1分,共4分)
(2)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历史的一面镜子,属于二手史料,其中哪吒形象的演变对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学艺术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2分)
唐代哪吒仍为佛教护法神形象,反映出佛敦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调适,可用于研究唐代佛教传播与丝绸之路
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宋元娜吒实现道教化转型,出现割肉刻骨还父"情节,反映了三教合流的态势。可用于研究
宋元时期理学的形成发展:明代哪氏“剔骨还父”的情节突显了情家孝道困境,暗含对父权制度的反叛,对于研
究明代心学思想对程朱理学的冲击以及个体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清代哪吒形象以京剧为载体,突出
了反抗强权的精神,适应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和市民审美趣味的变化,对于研究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影
响力的增强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哪吒形象在不同时期的文艺作品中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文学和艺术形式的演
变,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社会文化的互动。(5分)
总之,作为“舶来神”哪吒的形象经历了本土化的演变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哪吒形象的演变为研究中
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还体
现了文学艺术形式的演变。但是,作为二手史料,文艺作品还带有作者个人鲜明的主观意识,运用其研究历史时
需与其他史料相印证,辨别其真伪。(2分)
18.(1》共同点:都坚持中国共产觉的领导:都重视基层政权建设,通过民主方式保障群众参与(遵循民主原则
或革命性与人民性相结合):(2分)
不同点:在政权组成不同苏区政府是工农群众主导的苏维埃政权:陕甘宁边区政府遵循三三制原则,更强调各阶
层联合(2分)
原因:所处时代背景不同,苏区攻府建立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主要依靠工农力量: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于
抗日战争时期,全面抗战的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需要团结一切力量(4分)
(2)巩固了根据地政权,为革命胜利奠定基础:提升了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
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为革命胜利奠定物质基础):积累了基层治理的宝贵经验,对后世政权建设和社会治理
有重要借鉴意义。(7分)
19.(1)海外市场大(英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对棉花需求量不断增大):美国独立,工业革命开展:西进运动
〔领十扩张),种植园和奴隶制发展。(6分)
(2》促进美国资本主义发展,促进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南北经济联系加强:种植园奴隶制发展,两种经济制
度(南北方)矛盾加刷,导致内战爆发:成为英国重要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推动工业革命深入开展。(6分)
20.评分标准:
一等(12一10分),见解明确,史实运用恰当,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一5分),见解较为明确。史实运用恰当,论证较充分,逻辑较严密,表述清楚。
三等(4一0分),见解不明确:论证不充分、逻辑混乱,表述不清楚。
参考示例一:赞同
赞同丝绸之路是“信仰之路”。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形成于丝绸之路的西亚和南亚等地区。
随着丝绸之路的延伸发展,皮诚的教徒游走各地,传播信仰,促进文化传播,'文明交流。佛教形成于公元前6世纪
的印度,阿有王统治时期大力推广佛教,使佛教从印度传播到西亚、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区,逐渐发展成为
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世界性宗教。在传播过程中,佛敦与各地的文化、习俗相互融合,不仅丰富了佛教自身的内涵,
在中国形成多个佛教宗派,对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产生深刻影响。
公元前后基督教形成,向西传播到欧洲各地,深刻影响了欧洲历史发展,向东传播到中国,在唐代留下了珍贵的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文化遗迹。
丝绸之路为不同宗教的传播提供了路径,不同信仰在此交流碰撞,塑造了丰富多元的文化面貌,是一条意义非凡
的信仰之路。
参考示例二:修改
赞同该学者丝铜之路是“信仰之路”的观点,但信仰不仅是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近现代文明发展的
重要表现。随着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宗教信仰成为殖民扩张和地区争霸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不同民族捍卫民族文
化和历史的重要战体。
基督教传教士在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建立教堂、学校与医院,传播基督教教义,使得部分地区的宗教信仰格局发
生变化,造成诸多宗教和怡仰冲突,破坏原有怡仰的现象,如,英国在印度地区统治时,打压印度本土宗教信仰,
19世纪中期激起印度民族大起义;在中东和中亚地区,一些极端组织故意破坏历史悠久的清真寺、佛像等宗教建
筑,试图摧段当地民众的信仰根基与历史记忆。
因此,信仰之路贯穿丝镯之路从古到今历史发展,不应只置于古代历史阶段。
6,宋其宗时,参知政事李至上疏提到,开放与党项的互市,使其从中得利,进而怀恩而
服,不为边患:知镇李继和提出禁止西夏青白盐的互市,以达到使党项族“不战而屈”的
目的。这说明,当时
A.绍兴和议内容并未真正落实
B.经济手段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选择
C.宋朝在军事上长期处于劣势
D.文官与武将的分歧造成行改效率降低
7.明清时期的《景德镇陶录》记载,景德镇的制瓷业分工极为精细,从原料开采、加工到
瓷器成型、烧制,各个环节都有专门的工匠负责,且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同时,景德镇
瓷器通过各种商路远销国内外。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明显
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C.海外贸易占据经济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专业化生产
8.洪武十五年(1382),云南被完全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进行管理。明代高道刘渊然“乃奏
立云南、大理、金齿三道纪司,以植其教”,并设置“道纪司”“道正司”“道会司”三级
道教管理机构。该举措
A.有利于辅助王化、巩固边疆
B.延续了唐朝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
C.台在强化云南道教文化宣传
D.对边疆地区实施特殊的宗教政策
9.下表是对晋察冀边区北岳区25个村在1937-1942年土地买卖情况的调查,表中信息可以
用来说明
买卖地情况
阶级成分
卖出(亩)
买入(亩)
贫农
492.45
669.89
中农
765.00
1192.18
富农
1061.3
113.77
地主
1320.61
35.25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始形成
B.土地革命取得了显著成效
C,地主、宫农失去了经济优势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10熊猫是中国外交的“亲善使者”,他们以自身的魅力呈现出和谐、友好、和平的人文之
韵。从1957年至1982年,有23只熊猫作为特殊的国礼,走入苏联、朝鲜、美国、日本、
西德、英国和法国等国家。这一举措
A.顺应了总体趋向于缓和的国际局势
B.深化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多领域合作
C.见证了中国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有利于展示中国和平友好的国际形象
11.《摩奴法典》是婆罗门祭司根据吠陀经典和古来习俗编成的教法典籍,是古代印度法律
制度的集大成者。法典中规定,对高等种姓和低等种姓收取不同的法定利息,对婆罗门收
取的月总是2%,刹帝利为3%,吠舍4%,而首陀罗为5%。据此可知,古印度法律
A.重视债权人的利益
B.是婆罗门教教义的直接体现
C.严格维护种姓制度
D.阻碍不同等级间的垂直流动
12.11世纪的欧洲,一位法国领主在巡视自己的领地时发现,原本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
庄园,如今有了一部分土地被用来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而且庄园内还出现了专门为领
主制作精美皮具的工匠。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欧洲
A.庄园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C.领主强化对农奴的控制
D.农业生产技术显著提高
13,英国伯明翰在历史上被誉为“世界工厂的心脏”,19世纪中期,在伯明翰的一次集会
中,工人代表约翰发表演讲:“我们每日在工厂劳作,双手磨出老茧,为城市创造财富,
却连一张选票都没有,所谓的改革与我们何干?”这一现象反映了
A.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有名无实
B.英国工人阶级经济地位依旧不平等
C.英国选举制度忽视财产因素
D.议会改革后民主范围仍具有局限性
14.1935年秋,世界经济发展研讨会议在伦敦举行,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经济学家、改府
官员齐聚一堂。会议期间,苏联专场吸引了众多目光,现场资料被争抢翻阅,各国代表积极
提问交流,对苏联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计划经济模式充满探究热情。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
因是
A.“苏联模式”获得了西方认可
B.西方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
C.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普遍优越性
D.苏联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15.15.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美国队原定参加4X100米接力赛的两名犹太裔运动员被撒换
资格,黑人运动员杰西·欧文斯临时替补参赛。在此届奥运会上杰西赢得四枚金牌,成为
获得奖牌数量最多的运动员。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①美国田径队的成绩回击了法西斯的谬论
②黑人运动员参赛体现了民权运动的成功
③黑人运动员替补参赛是绥靖政策的反映
④美国是当时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1946年8月,戴高乐在向报界讲话时强调:“同海外领地联结在一起,法国是一个大
国:失去这些领地,法国将不再成为大国。”而1958年,他提出要建立一个新的法兰西
共同体,以代替之前的法兰西联邦,给各成员国以内政方面的自治权,允许它们随时退出
共同体。戴高乐外交政策的转变
A.适应了冷战形势的变化
B.塑造了法国外交新形象
C.推动了欧洲合作的实现
D.反映了国家利益新定位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

本站内容来自用户云盘共享,不承担任何版权及质量等问题,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来信证明你的权利,本站将来24小时内断开链接。

下载地址

  • 腾讯云盘
  • 百度云盘
下载插图

高三历史最新

更多>>

高三下载榜

更多>>

最新课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