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 投稿
高三化学 高三生物 高三地理 高三历史 高三政治

历史试卷-四川省射洪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二模

更新时间:2025-03-15 14:15:09

试卷分类:高三历史

浏览人数:

来自会员:未来

收藏操作:

免费下载:开通【普通会员

高中、高三、2025年历史试卷、四川省射洪中学高三下学期3月二模,教育小助手通过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Word版资源文件:历史试卷-四川省射洪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二模,若想获取Word版资源,请点立即下载!更多试题详解、参考答案、解析应有尽有,并且有海量历来真题,家长想要孩子提优就来下载打印刷真题吧

历史试卷-四川省射洪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二模(图1)

历史试卷-四川省射洪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二模(图2)

历史试卷-四川省射洪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二模(图3)


【答案】B【解析】八里桥遗址功能区划完备,有多种设施且出土玉器、松石嵌片等高等级遗物
表明其有较高的社会生产力,而作为豫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二里头文化中心聚落,也说明它在当时
具有较高地位,故选B项:在二里头文化时期,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交通手段极为有限,地域
间的交流存在较大障碍,难以支撑南北地区之间频繁的贸易往来,排除A项:从考古发现的八里
桥遗址与二里头遗址在陶器组合、器物形态高度一致,以及八里桥遗址为豫西南地区文化中心聚落
等情况看,应是二里头文化在区域的辐射与影响,而非八里桥遗址取代二里头成为中原核心地位,
排除C项:仅从八里桥遗址的情况不能推断出整个中原地区己形成完备国家形态,孤证不立,缺
乏足够依据,排除D项。
【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不同学派的观点来看,墨子批评了世俗君子对“义”的不正确态度,
庄子指出天下人都为仁义奔命,孟子强调“义”是人的路径,荀子称好义者众多,韩非子也说言仁
义者满朝廷。由此可见,各个学派都在讨论“义”,这充分反映出“义”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
巨大的影响力,已经成为了一个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故选B项:衢学成为主流思想在汉武
帝以后,排除A项:题干中不同学派对于“义”的观点也存在差异,并非思想一统的表现,排除C
项;这一时期,礼乐制度瓦解,传统道德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排除D项。
【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受到乡里父老歌谣颂扬的官吏会被朝廷重视,而被民谣
讽刺的官员会受到惩罚,体现朝廷在关注民意舆情,并将其作为对官员奖惩的依据,故选A项:
材料强调民谣反映了百姓对官员的看法,然后由朝廷进行关注和反应,这并非是百姓具有监督官员
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强调朝廷对在位官员的奖励与惩罚受到百姓民谣的影响,未涉及西汉选
拔官员的方式,排除C项:材料强调百姓对官员的看法影响朝廷行为,官员并非豪强地主,排除D项。
【答案】D【解析】据材料“长沙窑瓷纹饰山水画等”可知,长沙窑瓷纹饰题材和内容丰富,涵
盖了中外文化元素,这有助于推广中华文化,且蕴含外国文化,中外文化元素皆有体现了其在处理
文化差异方面的灵活性,故选D项:虽然唐代沉船“黑石号”上长沙窑瓷的瓷器数量巨大,但材料并
未将其与国内其他窑瓷进行对比,无从得出其“一家独大”,排除A项:唐代沉船“黑石号”在印尼海
域被发现体现了唐朝与印尼存在经贸往来,但是否到达其他地区,根据材料无从得出,“最远至”无
从得出且说法错误,排除B项:唐代沉船“黑石号”在印尼海域被发现,并非在欧洲被发现,且根据
材料信总无从得出其为“外销定制”,排除C项。
【答案】B【解析】宫廷绘画《晋文公复国图》通过描绘晋文公重耳流亡后复国的故事,意在以古
喻今,宜扬南宋政权是继承正统的,有朝一日也能像晋文公那样恢复故土,中兴国家,以此来强化
南宋政权的正统地位,故选B项:宫廷绘画不一定完全按照其实的历史场景和细节来描绘,未必
是以“写实手法”,排除A项:《晋文公复国图》是为了传达一种政治寓意,并没有明显体现出以形
传神风格,排除C项;此时社会主流价值观仍是儒家伦理价值观,排除D项。
【答案】D【解析】《形所知论》把蒙元世袭与释迦牟尼及吐蕃王统相连,构建起一种文化联系,元
朝政府将其译成汉文并在全国通行,有助于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从而巩固元朝的大一统局
面,故选D项:元朝时期,统治者推崇佛教,但官方正统思想仍是儒家思想,并非佛教,A项不
符合史实,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该书在全国通行,重点并非针对藏族地区封建化,没有相关
信息表明该书对藏族地区封建化进程有加速作用,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吐蕃在元朝之前已
被纳入统治范围,元朝设置宜政院兼管吐蕃地区,所以此时不存在收服吐蕃诸部的问题,C项与史
实不符,排除C项。
【答案】B【解析】据材料“推定条约,与之层层驳,庶令其无可狡赖”并结合所学可知,奕诉认
识到条约的重要性,并且要求政府官员在办理对外交涉事务中,要依据条约,与列强进行辩驳,维
护国家权益,这表明奕诉具有用国际规则维权的意识,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奕诉主张利用条
约来维权,而不是约束列强,排除A项:甲午战后,列强城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材料时间不符,
排除C项:材料中奕诉要求政府官员在办理对外交涉事务中,要依据条约,与列强进行辩驳,有
利于突破传统外交观念的束缚,而不是受传统外交观念的束缚,排除D项。
【答案】C【解析】据材料“《上海社会之阶级》”可知,20世纪初,上海从出现女学生等新阶层,
及少奶奶、
道台等旧阶层来看,体现了社会阶层重构,同时新旧阶层的并存,也反映出新旧观念
并存共生,
故选C项:材料中女学生的形象可能象征着新式教育的普及和女性地位的提升,说明
上海社会风尚的巨大变化,不体现传统观念束缚,
知识女性遭受排挤,排除A项:材料虽然提到
道台等官僚,但不能就此得出官僚体系至上和男性权力地位稳固,表述过于绝对,漫画中还有其
地阶层,排除B项:材料中上海社会阶层的重构,没有明确体现西方文化冲击,且不能看出社会
俗中的洋风俗,排除D项。
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是中国革命的特点,这一观点实际
:是对民主革命理论的一种新认识,揭示了中国革命与苏联等国家的不同之处,强调了农村革命根
据地和红军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可视为对民主革命理论内涵的进一步丰富或扩展,故选C
材料强调中国革命的特点和经济基础,未涉及工农武装割据成为全党共识的表述,且结合所学
比时党内存在城市与农村两条革命道路的分歧,排除A项:材料强调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在中
革命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未涉及军队建设理论的发展过程,排除B项:结合所学1931年11月
发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与材
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1992年的中国经济实力强于1952年,结合所学我国1953年进行社
主义改造,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78年进行改革开放,推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不街
:展,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故选B项:材料强调“1992年”,此时我国正进行改革开放,
并未完成经济体制转型,排除A项:结合所学国民经济结构强调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比例,
料强调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增强,未涉及具体产业之间的数据对比,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国经
齐实力增强,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持续提高表述绝对,排除D项
答案】B【解析】黑死病能在短时间内从埃及传播到欧亚多个地区,表明当时不同区域间人员交
范等文明互动较为频繁,为疫病传播提供了条件,故选B项:
黑死病传播的埃及、巴勒斯坦、叙
亚、波斯等地区并非都以天主教为主要信仰,题干中也无证据表明这些地区中天主教徒对其神学
世界观有何反应,不能说明天主教神学世界观受冲击,排除A项:题干只是呈现了黑死病的传播
路线和所涉及地区,没有关于黑死病如何改变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发展走向的描述,
无法得出
结论,排除C项:黑死病传播涉及的地区并非都属于阿拉伯世界,排除D项
答案】C【解析】在1788年的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下,封建贵族和教会等特权阶层掌握着大量权
和财富,普通民众受到压迫和剥削,封建专制的法律等制度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我
的历史不是我们的法典”意味着民众不满于旧有的、维护封建专制的法律制度等,希望进行变革,
反映出对封建专制的不满,故选C项:从“我们的历史不是我们的法典”其核心表意是对某种既定
现则、传统规范等的质疑与否定,没有涉及殖民扩张、殖民地管理、对殖民地人民的态度等与殖民
义相关的话题,排除A项:1788年法国虽然面临若诸多社会矛盾,但还未爆发大规模社会动荡
没有明显的社会动荡迹象让民众产生担忧并在口号中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民众对启蒙理
生的追求,他们希望根据理性原则构建法律体系,而不是对启蒙理性失望,排除D项
答案】C【解析】据材料“遏制对手纺织业发展,强化自身产业优势”可知,英国推行自由贸易主
要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出借的方式,以此来遏制对手纺织业发展,强化自身产业优势,这有助于在
经济方面领先于对手,从而维护自身的经济霸主地位,故选C项:
一定程度上讲,到了第二次工
业革命时期英国对技术革新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且其强调通过商品输出等的方式,并不体现重视
支术革新,排除A项: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
材料体现的是英国追求强化自身产业优势,并非确立世界工厂地位,该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
余B项:迎合世界市场发展的目的是维护自身霸权,迎合世界市场发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排
D项。
答案】C【解析】凡尔赛体系中对德国海外殖民地区进行重新瓜分,极大地伤害了德国的民族感
青和国家利益,使德国民众产生了强烈的屈辱感和复仇心理,最终诱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从
个角度看,德国海外殖民地区的重新瓜分是胜利者只顺眼前利益的“猛事”,故选C项:国联实行
全体一致的决议原则虽然使国联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不过,从另一个角
度看,全体一致原则也有其初衷,它试图确保每个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在国际事务决策中都得到尊重,
避免强国完全主导国际事务,所以该项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者的蠢事”,排除A项:亚洲民族民
主运动的风起云涌主要是由于列强长期的殖民统治和剥削等原因引发,更多的是体现了被压迫民族
觉醒和抗争,并不能直接体现凡尔赛体系是“胜利者的猛事”,排除B项: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
生利进行,在凡尔赛体系建立前就已经开始,两者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答案】D【解析】在美苏冷战的情况下,苏联在面临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急剧上升的问题时,主动
与美国进行卫生交流,派遣代表团考察、参与研究并开放自身卫生系统,这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的
务实行动,体现了苏联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政策的灵活与务实,故选D项:苏联扩大与美国的卫生
交流,主要是为了解决脊髓灰质炎发病率上升的问题,而不是意在突破原有体制束缚,排除A项:
美苏关系的缓和或紧张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改治、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这一举措
只是在特定领域的合作,不能从整体上改变美苏关系的态势,且这一时期美苏关系有缓和也有对抗,
如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等,排除B项:仅从这些卫生交流举措不能得出苏联处于争霸弱势的结
论,选项以偏概全,排除C项。
【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经济体占全球GDP的比例存在差异,且某些新兴经济体
(如中国、印度等)的占比在逐渐上升,而一些传统发达经济体的占比在相对下降。随着新兴经济
体在全球经济中占比的上升,它们在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会相应增强,这有
助于推动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以适应新的全球经济格局,故选B项: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
路的开辟,打破了人类长期以来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开启了世界经济的全球
化,排除A项:美苏两极格局瓦解于1991年,不能够涵盖题中所有时间段,且与图表不符合,排
除C项:区域经济集团化主要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国家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形成的经济联盟或合
作组织,图中虽然反映了不同经济体占比的变化,但并未直接体现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排除D项。
非选择题
【答案】(25分)
(1)政府重视,统一管理:广设仓、廪等储粮设施:建立起官方与民间相互辅助的储粮体系:管
控粮食重视赈灾等。(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
(2)特征:进口粮食作物种类增加:粮食进口总量大:粮食进出口整体呈入超状态。(每点2分,
共6分)
原因:世界联系加强,市场上流通的粮食类型增加:传统小农经济的制约:近代中国政局动
荡,影响粮食生产:农业科技落后,粮食产能低下: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列强倾销
粮食等。(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
(3)意义:提升了粮食自给率,满足了国内市场的基本需求: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了民生
福祉、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力量。(每点2分,4点7分)
【解析】
(1)据材料一“粮食视为.统一管理”可得政府重视,统一管理:据材料一“汉唐用以储备粮谷的
官方和民间仓廪种类繁多”可得广设仓、廪等储粮设施:据材料一“形成了.现象”可得建立
起官方与民间相互辅助的储粮体系:据材料一“承担了更为广泛的限济职责”和所学可得管控
粮食重视赈灾等。
(2)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二“北宋真宗时期曾经输入占城稻”和材料二“78年有粮食进口,其中
大米、小麦、面粉”可得进口粮食作物种类增加:据材料二6.607亿、1.568亿、1.391亿担”
等信息可得粮食进口总量大:据材料二“81年中只有1917、1919、1920三年粮食贸易出超
可得粮食进出口整体呈入超状态。第二小问原因,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联系加强,商品种
类增加,这导致近代进口粮食作物种类增加,由此可得世界联系加强,市场上流通的粮食类
型增加:小农经济弊端明显,这导致中国粮食需求较大,由此可得传统小农经济的制约:近
代中国证据动荡,不能为粮食生产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导致中国粮食进出口整体呈入超状
态,由此可得近代中国政局动荡,彩响粮食生产:结合所学可得农业科技落后,粮食产能低
下:结合所学可得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列强倾销粮食。
(3)据材料三“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实现百分之百自给”可得提升了粮食自给率,满足了国内
市场的基本需求:结合所学可得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生产事关民生,成为经济发展和
社会稳定的条件,由此可得促进了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国粮食产量提高,为
消除饥饿作出贡献,由此可得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力量。
【答案】
示例:
论题:民族危机刺激了“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产生与发展。
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而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
深刺激着“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产生与发展。1894一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有识之士意识到实现中华民族富强的紧迫性,“中华民
族复兴”观念随之萌生:1915年,虽然“中华民国”已经建立,但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

本站内容来自用户云盘共享,不承担任何版权及质量等问题,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来信证明你的权利,本站将来24小时内断开链接。

下载地址

  • 腾讯云盘
  • 百度云盘
下载插图

高三历史最新

更多>>

高三下载榜

更多>>

最新课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