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 投稿
高二生物 高二地理 高二历史 高二思想政治

历史试卷-金太阳25-304B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5-04-04 14:52:10

试卷分类:高二历史

浏览人数:

来自会员:未来

收藏操作:

免费下载:开通【普通会员

高二、2025年历史试卷、金太阳25-304B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教育小助手通过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Word版资源文件:历史试卷-金太阳25-304B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若想获取Word版资源,请点立即下载!更多试题详解、参考答案、解析应有尽有,并且有海量历来真题,家长想要孩子提优就来下载打印刷真题吧!

历史试卷-金太阳25-304B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图1)

历史试卷-金太阳25-304B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图2)


2023级“贵百河”3月高二年级新高考月考测试
考阅坪
历史参考答案
【答案】C【解析】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
定,“反对苛政”是孔子民本思想的反映,故选C项:老子在政治上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排
除A项:战国时期,以笔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
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挂除B项:墨家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分封观念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刘邦借重分封之法,用郡国并行之
制,以此米维护统治,由此说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一定的合理性,A项正确: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人们
的共识,排除B项:郡县制顺应了历史发展海流,排除C项:汉初维承秦制,挂除D项。
,答案】B【解析】根据图表可知,北魏前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主要为漠南燕北地区,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多为河
南河东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都城由平城迁移到洛阳,北魏政权中心区域向南推
进,因此中枢机构长宫籍贯也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权力机构的调整不会影响其长官籍贯的构成,排除A项:北
魏时期官员选拔机制并没有大的调整,且官员选拔机制变化和籍贯数量变化并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经济重心
此时仍在北方,挂除D项。
【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通过设立羁魔州县,将中原地区的州(郡)县制度,以一定的变化形态推及边
缘地区”可知,唐朝想要在中原和边缘地区都推行那县制,体现了地方治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D项正确:羁魔府
州制度是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以夷治夷”的统治政策,“实现了”一词夸大作用,排除A
项:料縻州推行郡县制体现了羁縻思想和中央集权的结合,并非羁縻思想与君主专制的结合,排除B项:料縻制
度是指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行政机构,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行政长官,但需受中央设置的都护官员辖制,该措
施加强了边疆民族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排除C项。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唐初沿袭隋朝三省六部制”、“设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设置史、枢机、兵、户、
刑礼五房作为其具体的行政机构”可知,三省长官由同堂议事分工协作变为决策和行政合一,三省出现一体化趋
势,C项正确:这一变化并未取消宰相决策权,排除A项:尚书省地位遭到削弱,排除B项:三省决策和行政合一,
提高了中枢机构行政效率,排除D项。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两宋在官员任免上实行官职分高的制度”“大多数职位都有其他官员以‘同知'‘通判
的身份,与奉‘差遭'的官员一起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通过官职分高和分散权力的方式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分散地方权力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方式,并非目的,排除A项:官职分离和分散地
方权力并非为了规范地方职能,而是通过分放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两宋对权力过度分化的方式不
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元朝行省制之下,行省在行政、财政、军政等方面的权力较大,同时行省听命
于中央,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D项正确: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非中央
行政制度,挂除A项:元朝时期,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
的宜政院进行管理,也即元朝并非在全国所有地区都设行省,因此行省制“加强了全国各地区管辖”说法不恰当,
排除B项:元朝行省制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关系,但不能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挂除C项。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可知,宋代婚烟观念不再看重家世转而重视钱财,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婚烟观念产生了一定冲击,A项正确:中国传统伦理主要指的是三纲五常,
材料无法体现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的信总,排除B项:宋代门第观念淡化,但并未完全消失,排除C项:北宋
时期,理学还没有成为官方思想,且“财婚”风气与理学主张不符,排除D项。
【答案】B【解析】由材料“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可知朱元璋通过采取对社会百姓邻里之间的
相互监视的措施,从而达到加强对民间社会控制的目的,故选B项:朱元璋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明末清初,
黄宗羲等早期启蒙思想家提侣工商皆本的理念,挂除A项:材料中朱元璋的做法意在通过对社会成员从事职业的
掌握米达到强化社会控制的目的,材料中并没有禁止人口流动的信息,逻辑推理错误,挂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
及朱元璋针对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无法推出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雍乾时期通过绘制国家地图来明确国家的疆域范围,且随着对边疆地区管理
力度的加强而更新地图,这些行为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国家版图意识的增强,A项正确:是疆域的扩大推动了奥图的
绘制,B项因果倒置,挂除B项:题干重点在于朝廷绘制地图来记载疆域等情况,没有提及地图测绘技术方面的内
容,不能得出地图测绘技术提升的结论,排除C项:清朝虽然平定了西域等边疆地区,但不能就此说边疆问题得
以解决,且题干中也没有相关信息表明边疆问题的情况,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挂除D项。【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明清时期广东,江苏等地的农业生产及销售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
广东、江苏等地由于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及发展工商业,对粮食的需求甚大,广西、湖广、安徽的米因此大量进
入广东、江苏等地,说明明清时期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项正确:粮食是直接用于市场消费,材
料中不存在产品加工的现象,排除A项:明清时期自然经济解体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粮食是生活必需品,不
存在奢靡的说法,挂除D项。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国人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认识从“不过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转变为“意
识到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不平等条约的核心”,这一变化表明国人主权意识增强,A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五
口通商危害减弱”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主权意识,并非民族意识,排除C项:材料并不涉及“开眼
看世界”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派开始提出变法主张,同时创办一系列新式学堂,新修铁路,
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运动并未停止,而是向深化发展,D项正确:西学得到朝廷普遍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
排除A项:清政府抛弃“中体西用”思想与史实不符,挂除B项:变法运动由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导,排除C项。
【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题目中提到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
书籍很可能包含了关于西方因家兴衰的历史和经验教训,这些书籍的广泛接受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正在积极借鉴
异邦的兴衰经验来探索中国的救亡道路。这种对西方书籍的渴求和接受程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
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寻求变革的迫切愿望,故选D项:“师夷之长技”是林则徐、魏源以及洋务派的思想主张,
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民众普遍认同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说法过于夸大,且材料也没有提及民众的态度,
排除B项:“戊戌政变”废除了维新措施,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不利于新学传播,挂除C项。
【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中民国政权的当权者是从过去的封建旧宫僚演变而来
的,作者意在反思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说明民主共和道路的艰难曲折,B项正确:图片没有反映出宜传民主革命思
想,排除A项:图片时间为民国,此时己不处于清朝统治时期,排除C项:袁世凯复辟帝制时间与漫画不符,排
除D项。
【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1918年7月-1921年4月”“1921年5月-1926年7月”两个时间段《新青年》民主
观念类负面评价的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及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等使知识界逐步认识到西方资
本主义的弊端,说明知识界对西方民主制度认识深化,C项正确: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在当时中因仍有市场,“普遍”
一词有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且民主观念并未遭否定,排除B项,新三民主义是1924年提出的,
与材料时间不完全相符,且“代替民主观念受到拥护”说法错误,排除D项。
答案
1》特点:分而治之:因俗而治:多元并举。(每点2分,共6分)
2)历史意义:促进民族间的交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稳定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每点2
分,共6分,其中“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为不可缺少的答案要点)
3)现实意义: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的有利环境:提高人民的安全与幸福指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每点2分,共4分)
答案
1)关系:因果关系。(2分)说明:洋务运动的发展推动清政府加大对近代企业的投入,从而促进了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渐状大,提出了掌握政权的要求(发生了辛亥革命)。(4分)
2)原因:政府重视与政策支撑:科学技术发展:抓住有利时机,扩大出口: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中外经济交流:
疆域辽阔,资源丰富:思想解放的步伐加快。(每点2分,共8分)
19.【示例一】中国古代,荣耀的中华民族(12分)
古代时期,中华民族光耀世界。
政治上,渐趋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运行机制畅通,执行力强,力阻各种势力染指和分裂国家的企图,
推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至清代前期己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稳定和巩固,成为
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经济上,封建农耕经济繁荣,精拼细作,提高土地利用奉,引进高产粮食作物,大大增加粮食的产量,海陆丝绸
之路的开辟,扩大了对外贸易,明朝后期起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世界上大量的白银流入中
国。鸡片战争前夕的1820年,中国的GDP曾占到世界总量三分之一,远高于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总和.
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享誉世界。以唐朝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四大发明的间世与西传,领先世
界的传统科技,延续千年的科举制等,影响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对外关系上,稳居主角地位。确立了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外交思想,出现了边夷臣服、万邦来朝的景象,呈现
了世界强国的风貌。
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首屈一指的中华文明,深刻地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
【示例二】中国近代,蒙难的中华民族(12分)
政治上,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钓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侵犯,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难。
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不新加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抢占中国市场,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文化上,外国资本主义加大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利用传教士的传教特权,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在占领区进行奴化
教有,意在消磨中华民族的抗争意识,最终达到推毁中华文明的险恶目的。
外交上,由宗藩体制向近代不平等条约体制转变。中国失去外交主动权,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面对强敌入侵,中华民族走向教亡图存之路,最终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彻底胜利。
【示例三】中国现代,开启伟大复兴征程的中华民族〔12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时期,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
中因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序推进。
中华民族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己走过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复兴历程,正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示例四】世界历史上伟大的中华民族(12分)
古代时期,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繁荣的农耕文明。渐趋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至清代前期已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近代时期,中华民族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民族蒙难。中华民族子孙前赴后
继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终能雪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现代以来,世界人民对中华文明的垂青骤然上升。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理念得到世界人民的赞誉,推进国际事务发展中彩显大国风范。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从不断流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是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
20.答案:
(1)初衷:防御外敌入侵。实际效果:没有达到御敌功效。(各1分,共2分)
(2)认识:某种正确的措施(决策、政策)及其功效,都与其特定的时空状况紧密相关:能对一时、一地的有效措
施(决策、政策》,未必在它时它地也同样产生显著的效果。(每点3分,共6分)
(3)意义:国家的象征(中华民族智慧的结品、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明瑰宝等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

本站内容来自用户云盘共享,不承担任何版权及质量等问题,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来信证明你的权利,本站将来24小时内断开链接。

下载地址

  • 腾讯云盘
  • 百度云盘
下载插图

高二历史最新

更多>>

高二下载榜

更多>>

最新课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