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 投稿
高三化学 高三生物 高三地理 高三历史 高三政治

历史试卷-2024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

更新时间:2025-04-02 14:10:54

试卷分类:高三历史

浏览人数:

来自会员:未来

收藏操作:

免费下载:开通【普通会员

高三、2024年历史试卷、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教育小助手通过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Word版资源文件:历史试卷-2024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若想获取Word版资源,请点立即下载!更多试题详解、参考答案、解析应有尽有,并且有海量历来真题,家长想要孩子提优就来下载打印刷真题吧!

历史试卷-2024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图1)

历史试卷-2024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图2)


1.【B】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距今7500年至9000年,即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7000年,为新石器时
代中期,在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骨笛,故B选项正确,题干并未提供有效信息证明笛类乐器最早
产生于中国,故A选项错误,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时期,即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0年,与题干时
间不符,故C选项错误。河南属于华中地区,而并非属于华北,题干只提及了古笛一种乐器,所以无法
得出古笛成为华北地区主流乐器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2.【B】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为秦简中规定的关于商品交易明码标价、不得严刑逼供、必须以德服人等
相关信息,体现的是法律与道德的结合。故B选项正确。中国古代律令儒家化开始于汉朝的汉武帝时期,
故A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秦代是一个典型的依法治国的时代,法律的地位至高无上,
故C选项错误。律例结合是明朝时期法律的特征,故排除D选项。
3.【D】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为唐代开元年间东北部分部族向唐中央进献贡物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这是唐代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推行羁縻政策的结果,故D选项正确。·唐朝对东北地区通过册封少数
民族首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与东北地区的联系,但未实现真正的有效管理。故A选项错误。鱼和
动物的皮毛是东北地区的特产,因此成为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向电央政府纳贡的贡物,而唐朝时期,
东北地区己经进入了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故B选顶错误,题干信息为唐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向
中央进行贡物,而并非商品贸易往来。故C选项错误。
4.【D】材料提供的信息为公元1144年西夏仁宗型帝下令兴办学校发展儒学教育并祭兴孔子,设问词为
此举意在,西夏仁宗皇帝为君主,推行一切措施的目的旨在巩固和加强统治,故B选项提升国家治理水
平为正确选项。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于西汉,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推进民族交融是这项改革
的客观后果,而并非主观目的,故C选顶排除。兴办学校儒学教育和祭奠孔子只是借鉴了中原的先进文
化,而并非政治制度,故排除D选项,
5.【D】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为1715年,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百骏图》的作画技巧及手法体现了中西技
法融合的特点。故D选项为正确项。西洋画的传入是早期西学东渐的客观结果,皇帝的好恶决定其传入
表达绝对化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选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传教的内容,故排除C选项。题干只涉及
西洋画的绘画特点,而并未提及西洋化传播的空间范围,故B选项错误。
6.【B】题干提供的有效信息为1872年清政府规定留美幼童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仍然要坚持中
国传统的文化和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考点考查的是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故
B选项正确。尽管洋务运动对留美幼童的教有内容做了详尽的规定,但一部分留美幼童后来接受了西方
的先进文化,故此项规定没有有效的防止留学生思想的西化的作用,故排除A选项。洋务运动坚持中体
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并非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故C选项错误。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
以自强的思想表明洋务运动主张积极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这表明洋务派并未全面否定西方近代文
化,故排除D选项。
7.【C】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的立法机关(议会)权力容易过大而干扰行政权的正常行
使,于是他主张借鉴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监察机构独立行使监察权,所以孙中山的监察权理念是中西合
壁的产物,故C项正确。题干内容只是孙中山的思想主张的内容和目的,未提及其主张的实践效果,因此不能确定“有效保障民权”和被“国民政府成功实践”,故A、B项错误,孙中山比较系统地接受了
西式的近代教有,其思想主张符合现代宪政理论,故D项错误。
8.【C】材料中的时间是1926年,此时正处于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时期,湖南省农民协会根据《金险
问题决议案》,宜布不准公钱局等发行市票,市场上不准使用银元,须到浏东平民银行兑换纸币用于市
场交易,这对于打击投机倒把,稳定金融市场秩序,维护农民利益是有益的,为金融工作积累了宝贵经
险,故C项正确。大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还未发生转移,故A项错误。该决议案是湖南省农民代表
大会通过的,未涉及全国,故B项错误。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故D项
错误。
9.【B】1949年2月,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已胜利结束,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
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华中工委集中培训干部,华北对选调干部设定报名条件,这些都
是为了接下来的渡江战役及之后解放全中国、接管和建立各地政权而实行的未雨绸堡的干部政策,故B
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党的阶级基础不断扩大和党重视干部专业化建设,也不能说明干部数量不足
问题日益突出,故A、C、D项错误。
10.【A】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以上,成为制约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巨大障碍。新中国成立后,扫盲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通过材料中“车间学校”“地头学习小组”“15
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由80%下降到了52%”等信息,可知扫盲运动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也改变了
一代人的生活和命运,为新中国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炎定了坚实的基础,故A项正确。扫盲运
动和国民教有体系的形成没有关系,排除B项:不代表培养了高素质的劳动人员,故C项错误。扫盲运
动虽然包括爱国爱党等内容,但通过识字提高民众文化水平是其首要目的,故排除D项。
11.【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是国有企业改革。
随着经营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者的称也发生了变化,如厂长改称为董事长。民营经济的迅
速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在90年代后期,厂长劳模占比逐渐下降,董事长劳模占比远远高于
厂长劳模,由此可见,国有企业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方面不断取得进步,被国家和社会认可,说
明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管理型劳模是劳模的主体,挂除B项:材料只
是关于厂长和董事长的劳模评选占比的变化情况,不能说明劳动观念就发生了根本变化,也不能说明对
外开放进入到了制度化阶段,城市经济体创改革是针对国有企业进行的,不属于对外开放,故排除C、D
两顶。
12.【A】古希腊城邦多为登尔之邦,但在这规模有限的空间里却是实一个具有独立的政治生活、自足的
经济生活和丰富的文化生活的共同体。在这个狭小的共同体内,城邦安危与公民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因
而致力于维持城邦的稳定和公民生活的和谐统一便成了古希腊城邦每个公民的一种基本信念,故A正确。
B、C、D不是对城邦认同感产生的基础。
13.【D】材料中《信仰统一法案》主要是对主教的职能进行了重新界定,以议会法令规范主教们的行为。
伊丽莎白一世的这一法令的颁布加强了玖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提高了世俗王权的地位,主教在宗教领
域的权威不断下降,故D正确。1517年的宗教改革是基督教世界发生的一场重大的变革运动,材料米提
及信仰的内容,故A为无关选项。这一法令在推行的过程中提升了王权,削弱了教会的影响力,故排除
B。该法令用法律规范主教的行为,但主教仍保留有宗教审判权,故C错误。
14.【D】19世纪初的许多法国思想家将社会状况的因素纳入政治思考的范围。孔德、圣西门等思想家
还表达出对道德重建问题的极大兴趣和关注。19世纪初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生产力的巨大变
革也引发了社会结构、生产关系、风俗民情等社会状况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正是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新
问题所以法国思想家们进行的政治思考会产生变化所以②正确。法国大革命是法国发生重大社会和政治动荡的时期。法国大革命这一由暴力导致的剧变、大变,也使人们不断去反思旧制度与大革命,所以④
正确。由材料内容可知,这只是法国一些思想家们关注政治制度的内容发生转变,不能体现国民素养的
普追提高,所以①错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须布,标志法国共和政体确立,与材料时间不
符,所以③错误,综上选择②④组合的D选项。
15.【A】冷战期间类国将对东欧政策由“遏制政策”改为“解放政策”,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特别
是“和平演变”的办法把东欧从苏联的控制中解脱出来,这一政策的调整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
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设问中“旨在”是对根本目的的考查,B并非政策调整的目的,而C和D
虽然是政策调整的目的,但并非根本目的。
16.【C】铁路网络对连接欧亚大陆市场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中亚、中东欧等沿线内陆国家。2014
年,总计只有308个班次,且西行和东行不平衡:到2021年,总计开行达到15183班次。中欧班列不
仅促进了中国与欧洲的货物贸易,也促进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中欧班列推动沿线国
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所以C正确。仅从中欧班列开行数来看不能看出物流服务
网络的空间范围,所以A错误。交通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最大便利是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但是
并不能从材料中得出运输成本降低和中欧关系友好的结论,所以B和D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
17.(1)背景: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天灾、疾疫频发:医家的贵任感:作者爱好医学,刻苦钻研和实
践丰富了临床经验:传统医学积淀。(8分)
(2)总结诊治急性传染病的丰宫经验: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影响:英定中医临床学基础:辐射
范围广,具有世界性影响。(一点2分,三点5分,共5分)
18.(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常态化、仪式化:形式多样,内容多元:参与群体遂浙扩大(四选三,6
分)
(2)唤起民众集体意识,凝聚社会共识:总结政革开放经验,推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坚定改革
开放信念,弘扬改革开放精神。(6分)
19。(1)拉丁美洲基本独立,但自身发展落后: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殖民统治的衰落:工业革命的深
入开展,英美需要扩大市场:美国推行“门罗主义”。(四取三,6分)
(2)激化了英美在拉丁美洲的矛盾:推动了英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拉丁美洲经济半殖民地化:
加剧了拉丁美洲经济结构畸形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拉丁美洲国家近代化:客观上增强了拉丁美洲各国的
民族意识: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一点2分,五点9分,共9分)
20.满分参考示例
论思:史观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教亡图存的探素不断加深
论述:鸦片战争爆发后,先进的中国人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以求强国御辱之路,但地主阶
级抵抗派的立场及有限的历史资料,立足中国考察世界变化,使魏源、徐继畲等人依然陷在“天朝上国”
狭隆史观中: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从外国寻求变法的借鉴,虽未编写出综合性的世界历史,
但其史观摆脱传统“中国中心论”,目的在于说明变法是强弱存亡的关键: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
周谷城等学者伴随著国际格局和史学研究的的变化,反对“欧洲中心论”,用独立客观的视角认识世界,
是中国人民族自信心不断提高的反映:
综上,从民族危机的现实出发,学习探索世界历史研究立场、观点、方法,加强认识自己民族的历史,
才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断引领中国人探素研究世界历史的新视角。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

本站内容来自用户云盘共享,不承担任何版权及质量等问题,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来信证明你的权利,本站将来24小时内断开链接。

下载地址

  • 腾讯云盘
  • 百度云盘
下载插图

高三历史最新

更多>>

高三下载榜

更多>>

最新课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