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2025年历史试卷、青海省海东市高三下学期二模无答案,教育小助手通过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Word版资源文件:历史试卷-青海省海东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无答案,若想获取Word版资源,请点立即下载!更多试题详解、参考答案、解析应有尽有,并且有海量历来真题,家长想要孩子提优就来下载打印刷真题吧
1985年,在湖南省沅陵县发掘的一座元代墓葬中出土了印有文字的产品包装纸,文字内容 是:“潭州升平坊内白塔街大尼寺相对住,危家自烧洗无比鲜红紫艳上等银朱、水花、二朱、雌 黄、坚实匙筋。买者请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四方主顾请认清门首红字高牌为 记。”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元代 A.统治者加强了商业管理 B.民族交融促进生产进步 C.手工业生产实现多样化 D.商品宣传意识得到发展 明末清初,农学家宋应星著有《天工开物》,他注意利用数据来说明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如留心 人力踏转龙骨车和牛力转动龙骨车之间功效的具体差别,推算了一亩秧苗可供移栽的面积及 稻秧生长的时日等。这说明当时的中国科技 A崇尚“格物致知”精神 B.深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C,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 D.开始向近代科技转型 图1所示为清朝减丰年间发行的“大钱”(铸有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当十”“当五十”铭文), 其中“当十”大钱每枚重六钱,“当五十”大钱每枚重一两八钱(重量仅为“当十”钱的3倍)。当 时清廷发行“大钱”的意图是 A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B.适应经济结构变动 C.推动货币制度转型 D.促进满汉文化交融 图1 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曾强调:“明清小说里原有好的文学作品,而且又是国语运动以前的国 语著作,特别觉得有价值,然而它们毕竞只是我们所需要的国语的资料,不能作为标准…荒 谬的思想与晦涩的古文,几乎已融合为一,不能分离。”由此可见,当时的文学革命 A割裂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B.表达了思想启蒙的诉求 C.试图荡涤旧文学的影响 D.旨在倡导白话文的推广 图2所示是一名在1939一1943年亲身参与太行山区 抗战的艺术青年所创作的木版画《不让敌人抢走粮 食》(局部)。该画作 A意在传递“抗战必胜”的信念 B.聚焦于解放区的军民鱼水情 C.表达了战略相持阶段的艰辛 D.生动再现了民众的抗争精神 图2 从1949年10月到1955年12月,我国共计翻译出版各国书籍12155种,18853.8万册。其 中苏联的有10017种,人民民主国家的有620种,美国的有562种。除有计划地翻译马恩列 斯的著作外,还进口社会科学、科学技术类书刊。这说明当时我国 A严格奉行“一边倒”政策 B.切实贯彻“双百”方针 C.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建设 D.马克思主义走向大众 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就业人口1.65人,其中国有经济单位职工1.17人,集 体单位职工0.17人,分别比1989年减少0.32人和0.25人,国有、集体单位职工占家庭就 业人口的比重从1989年的95.6%下降到81.2%。这一变化反映出我国 A城镇居民就业形势好转 B.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图3所示为古巴比伦时期的一段楔形文字的记载。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为胸买一些健壮的库提奴聚,通过户伊什库尔(中间人),将军乌图勒伊什塔尔(买主)把等同于20 “辐”银的3“解”42斗54升的芝麻油交给了之子阿精德马尔杜克(卖主)。阿精德马尔杜克在一个月内要 把几个健壮的库提人奴隶带过来。(如果)一个月内他没有带来(奴隶),卢伊什库尔等向这一泥板收据的 持有者(将军)称出20“辐”的银子(逃回货款). (证人略)日期:何米察杜卡王第10年(公元前1637年) 图3 A.契约对交易行为具有规范作用 B.奴隶和奴隶主间的矛盾尖锐 C,金属铸币在两河流域广泛流通 D.城市国家注重管理商业行为 中世纪后期,《埃涅阿斯纪》这类以《荷马史诗》为范本的拉丁文史诗,在西欧的课堂上被反复 讲授、背诵和抄写。有学者估计,在当时的知识阶层中,这类史诗的读者总数仅次于读过《圣 经》的人的总数。以希腊文流传的《荷马史诗》反而一度被人们所遗忘。促成这一局面的重 要因素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B.希腊被奥斯曼帝国征服 C,分裂割据的政治现实 D.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15世纪以前,欧洲人对东亚、中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知之甚少,对美洲、澳大利亚几乎 无所知。自15世纪末起,欧洲人不仅在不同程度上摸清了美洲大西洋沿岸、南美的太平洋 沿岸、非洲的轮廓以及南亚和东南亚的海岸线,随即,对各大洲内陆的认识也加深了。这一 变化 A是世界市场形成的表现 B.与殖民扩张互为因果 二.是科学革命兴起的先声 D.得益于交通工具革新 1871年4月16日,巴黎公社授权工人协会联合会:调整被(资本家)遗弃工厂的状况和编制 工厂财产清册;拟定实际开工措施,由本厂工人组成工人生产协会,负责管理工厂;制定工人 生产协会章程,等等。由此可知,巴黎公社 A致力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变革 B.实现了社会主义的理想蓝图 C.注重发挥工人阶级的主体作用 D.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高涨 1910一1914年,法国报纸上关于对德复仇、宣扬战争正义性的文章平均每年有数千篇,这些文章 将战争描绘成捍卫国家尊严、收复失地的正义之举。德国则通过媒体宣场“泛日耳曼主义”,强调 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性,为对外扩张和战争制造奥论基础。由此可见,当时法、德两国 A.战争奥论氛围浓厚 B.为战争作好了准备 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军国主义思想盛行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