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检测卷(B)我三零论坛使用百度网盘、夸克网盘分享了《第四章物态变化检测卷(B)-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下载学习。
C.气温越高开水杯的内壁出现小水滴越多D气温越低,冰水杯的外壁越不容易出现小水滴
10.下表为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 液态氮 | 液态氧 | 液态酒精 | 液态水银 |
沸点/℃ | ﹣196 | ﹣183 | 78 | 357 |
A.在﹣190℃时氮是液态
B.将液氮和液氧放在﹣200℃的环境中,慢慢提高温度,氮气会比氧气更快分离出来
C.在标准大气压下,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
D.将液态氮置于25℃的环境中,液态氮会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11.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像,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根据图像可知( )
A.该物质加热后就开始熔化 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图乙中试管内的冰会变多 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降低
12.兴趣小组以相同的小烧杯盛有等量的水,放入大烧杯中,大烧杯内分别装有等量的醋、水、油,以相同的500℃热源加热。已知醋、水、油的沸点分别为60℃,100℃,230℃,在加热足够长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其中有两个小烧杯内的水能沸腾 B.三个小烧杯内的水都能沸腾
C.三个温度计示数t甲<t乙=t丙 D.三个温度计示数t甲<t乙<t丙
二、填空题
13.端午节时很多人家会煮粽子。煮粽子的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打开锅盖取粽子时要注意防烫伤,因为水蒸气液化 (选填“吸热”或“放热”);剩下的粽子放入冰箱冷冻后再取出时,粽子表面有一层白霜,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14.学习完物态变化的知识后,小芳想自己演示“人造雨”情景,她将一个金属汤勺放在装有沸水的水壶的壶嘴附近,如图所示,壶嘴处喷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汤勺时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液态的水,为了使这一现象更加明显,可以将金属汤勺提前放在 (选填“热水”或“冰箱冷藏室”)中。
15.发生火灾时,使用如图所示的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在常温下用 的办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使用时需要注意手先放到钢瓶的木柄上,然后再打开螺帽,否则会因液态二氧化碳在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而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16.2024年2月20日晚,宿迁地区出现大规模下霰的恶劣天气,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先 成雪,下降过程中遇到暖气流雪 成小雨滴,雨夹着雪继续下降又遇到冷气流,其中雨 成冰附着在雪花上,形成霰降落到地面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17.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营对人类太空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太空接近真空,所以在太空中水的沸点很 (选填“高”或“低”)。若在空间站的夜间(太阳光照不到空间站的时间),将水排入太空,水会瞬间 (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又立刻 成冰晶,整个过程中,排入太空中的水 (选填“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较多。
18.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人女科学家,她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数万次的筛选和实验用提取的青蒿素治疗疟疾,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她们在从青蒿这种植物里提取青蒿素时,不用水煮而是放在乙醚中煮,这是因为乙醚的 低(乙醚的凝固点为﹣114℃,乙醚的沸点为35℃);当乙醚沸腾后,继续加热,乙醚的温度 (选填“会”或“不会”)升高,避免由于温度高而破坏青蒿素的有效成分;在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能否用酒精(酒精沸点78℃)温度计来测量温度? (选填“能”或“不能”)。
19.铜和锌都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炼法是一种常见的制备铜锌合金的方法,将铜和锌两种金属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在熔炉中加热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充分混合,倒入模具冷却后即可得到合金胚料.
20.如图,是探究水蒸气液化放热的装置,在两个相同的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直接通入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t1,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 ,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t2,比较t1、t2,若t1 t2(选填“>”、“<”或“=”),则说明水蒸气液化放热。
21.为了验证装在密封试管里的固态碘在受热时能直接变成气态,a同学直接把密封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甲所示;b同学将密封试管浸入装有沸水的烧杯中,如图乙所示,结果两根试管内都出现了碘蒸气。已知碘的熔点是113.7℃,沸点是184.35℃;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火焰外焰的温度约为500℃。
(1)酒精灯加热的固态碘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升温到熔点熔化后,再升温到沸点汽化。
(2)分析a、b两位同学的实验方法,哪一个更合理? 。
22.一支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确的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水银柱的长度是5cm,放入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时水银柱长度为30cm,求:
(1)水银柱的长度是20cm,则被测液体的温度是 摄氏度;
(2)当温度为50℃时,此温度计水银柱的长度是多少 cm。
三、实验综合题
23.小明发现妈妈拖过的地面,很快就干了,而地面瓷砖是不吸水的。为探究“水的消失”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用同样的半杯水,分别泼洒在凉爽的室内与有光照的封闭阳台上的一块或二块瓷砖上。记录地面变干的时间(砖的大小均相同)。
(1)地上的水干了,这属于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2)分析第1次和第 次实验数据可说明水消失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3)小明在室内的两次实验表明:水消失的快慢与 有关。
(4)玉米是一种喜光作物,小明爷爷种了一块玉米地,玉米苗有一尺多高。为抗旱、节水、保收,下列措施中合理可行的是 。
A.把水均匀浇灌在玉米地里 B.将玉米苗的叶子剪掉
C.给玉米地搭建遮阳棚 D.在玉米地里铺盖塑料薄膜
次数 | 1 | 2 | 3 | 4 |
半杯水 | 室内 | 阳台 | ||
1块砖 | 2块砖 | 1块砖 | 2块砖 | |
变干时间 | 2.5h | 1h | 45min | 20min |
24.在课堂上同学们用小纸锅烧水,如图甲所示。为什么水能烧开而纸锅不会燃烧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开始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如图乙,在安装实验器材时,老师提醒大家固定夹A和B的高度都要适当,固定夹A高度适当的标准是保证能够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那么固定夹B高度“适当”的标准是 。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需要计时,记录温度并观察现象。实验中判断水沸腾的依据是烧杯中出现图丙中的 (填“a”或“b”)所示现象。
(3)将收集的数据绘制成如图丁所示的“温度—时间”关系图象,发现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
(4)交流评估环节中,同学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有 (多选,填字母)。
a.纸板上的小孔加快了水的散热,因此小孔是多余的
b.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可以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节约能源
c.纸锅烧水实验中,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要不断吸热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