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2025年地理试卷、重庆市名校联盟第二期第一次联合考试,教育小助手通过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Word版资源文件:地理试卷-重庆市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度第二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若想获取Word版资源,请点立即下载!更多试题详解、参考答案、解析应有尽有,并且有海量历来真题,家长想要孩子提优就来下载打印刷真题吧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度第二期第一次联合考试 地理答案(高2025届)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5 BCBDD 6-10 ADCBA 11-15 CBBCA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7分) (1)甲:滑坡/泥石流:避防措施:向滑坡方向两侧撒离,尽快在周围寻找安全地带(朝 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向泥石流来袭路径两侧横向高处跑):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 抱住身边的固定物体。 乙:洪涝:避防措施:尽快撤到较高的地方躲避:尽力抓紧能在水中漂浮的物体,避 免身体下沉,等待救援。(“甲/乙”1分,答出灾害类型2分,避防措施2分,总计5分) (2)距离天津市区近,市场需求广阔;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大力发展棚室种植,保障蔬 菜全年生产,地形平坦开阔,蔬菜种植规模大(土地资源丰富)。(每点2分,总计6分) (③)促进京津翼地区统一进行生态监测;协同治污,联防联控,指导区域生态环境问 题治理;促进碳减排,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每点2分,总计6分) 17.(18分) (1)分布分散:主要位于较高海拔山区、河流中上游。(每点2分,总计4分) (2)亚热带山区,水温适宜:支流上游河段,水质优:水浅流急;人口少,环境清 幽。(每点1分,总计4分) (3)种质鱼种的繁育:优质农产品种植;从事饮用水生产:从事水上旅游业。(言之 有理、答出两个方向即得4分) (4)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生态系统安全稳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应对各类自然 风险。(每点2分,总计6分) 18.(20分) (1)A岩层:质地疏松。原因:A岩层顶部有含氦天然气藏分布。 B岩层:质地致密。原因:氨气和天然气不能透过B岩层上升。(岩性特点、原因每 点2分,总计8分) (2)元古代时期岩浆侵入形成含有轴和钍的黄岗岩:轴和钍衰变产生氨气:氨气通过 断层上升:B岩层阻挡氢气上升,在A岩层背斜顶部集聚形成氨气矿藏。(言之有理、注 意过程的连续性,每个过程2分,总计6分) (3)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增加国内氨气产量:拓展氢气进口来源渠道:主动投资海外 氨气资源,提高话语权:增加国内氨气资源储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氨气资源利用率。 (每点2分,总计6分) 选择题详解参考: 1.B 象粪纸文创产品选择在野象谷内加工,既节省原料获取成本、又节省运输管理成 本:但是选择在野象谷内售卖,主要是为了节省市场营销成本,快速引起消费者购买兴趣: 野象谷对环保要求高,通过开办集市的形式,在野象谷售卖象粪纸文创产品,环境治理成 本并不会降低。故选B。 2.C 象粪咖啡经特殊加工制成,目前野象谷可能暂不具备这一技术,②正确:咖啡豆需要 人工喂给野象,不利于野象自主生存发展,不符合野象谷生态保护的理念和政策,④正确。 野象谷大象多,象粪多,不缺少象粪原料,①错误:交通对野象谷生产象粪咖啡的影响不 大,③错误。象粪咖啡售价高昂,且目前市场喜爱度、接受度偏低,⑤正确。故选C。 3.B 图示交通体系呈现同心圆网状结构,说明交通线路建设受地形影响较小,应位于开阔 平坦的平原地区,华北平原人口稠密,经济水平高,B正确: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区交通建 设受地形彩响较大,较难形成横平竖直的网络交通体系,D错误:珠三角河网稠密,面积 较小,交通建设受河流彩响较难形成网络状交通体系,A错误:人口稀少的草原,交通运 输需求少,不用解决交通运输拥堵的问题,C错误。故选B。 4.D 该交通模式下,人们出行多选择公共交通方式,灵活性相较于私家车出行较差,A错 误:远距离交通通达度并没有受影响,远距离交通有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相连接,B错误: 图示中轨道交通线路多,次级中心多,城市功能区的集中度变差,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 拥堵的问题,C错误:次级中心人们出行多依赖轨道交通或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出行方式 较为单一,D正确。故选D。 5.D 联系洋流的实际分布,洋流P为秘鲁寒流,流经南美洲西海岸,使大陆沿岸热带荒漠 向北延伸,A对:导致近海岸洋面海雾增多(低纬地区寒流流经),B对:冷海水上泛, 形成著名溢场秘鲁渔场,C对: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寒流的冷水上泛减弱,导致海 水温度升高,D错。故选D。 6.A 经判断,洋流Q为日本暖流,它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活跃了海陆间的水循 环,A对、C错:洋流的运动会使海洋污染净化速度变快,B错:洋流Q沿岸地区为亚热 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D错。故选A。 7.D 根据材料及表格信息可知,该科研团队前往南美洲,进行为期15天的考察,据表中 昼长与夜长差值可知,乙→丙→丁→戊的昼长与夜长差值呈增大趋势,说明该科研团队的 行进方向为自北向南。考察时间为7月,乙地昼夜等长,应地处赤道,考察期间昼夜时长 差值一直为0,A选项错误:甲地地处北半球,B选项错误;丙地位于南半球,随若太阳 直射点逐渐南移,昼渐长,日落时间越来越晚,C选项错误:该科研团队考察期间太阳直 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戊地位于南半球,考察期间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D选项 正确。故选D。 8.C 丁地位于赤道以南,7月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各地应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故选C。 9.B 冰川累积面积与冰川分布形态受地形、海拔、降水、温度多个方面影响。喜马拉雅山 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冰川分布的海拔更低,祁连山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冰川分 布的海拔较高:喜马拉雅山海拔更高,冰川发育规模更大:喜马拉雅山地处板块交界地带, 地形抬升作用显著,山体坡度更大,各海拔冰川面积占比较小(祁连山形成时间相对较长, 外力作用显著,山体坡度更小,各海拔冰川面积占比较大):山体植被对冰川分布影响有 限,非主要原因。故选B。 10.A 近代以来青藏高原冰川消融速度加快主要是因为全球变暖。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森林的 破坏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全球气候变暖: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人类大量使用含有氟利昂等物质的制冷设备,导致臭氧层遭破坏,吸收紫外线减少,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如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严重,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增加,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下降,吸收的太阳 辐射增加,区域增温迅速,加快了冰川消融,②④⑧正确,围湖造田与修建水库若重于水 循环的环节的影响,对全球温度变化形响较小,①③错误,故选A。 11.C 读图1可知,0~400m人口分布随高度迅速下降:人口密度在高程1400~2999m先 上升后降低,变化明显:5000m以上人口总数很少,人口密度接近0,说明有大片无人 区;根据澜沧江一湄公河自北向南流,海拔北高南低,人口分布随海拔降低波动增加,说 明人口分布南密北疏。故选C。 12.B 湄公河下游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水稻种植业为主,人口密集;澜沧江上游地 区山高谷深,地表崎岖,以林牧业为主,人口稀少,所以土地生产力较大的地区,人口较 密集。因此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故选B。 13.B 获取人口分布数据,不能用地理信息技术直接获取,AC错误;用GS统计不同海拔 的人口数量,进而分析人口分布的海拔高度,B正确;GS不能采集地理数据,D错误。 故选B。 14.C 历史上黄河多次夺淮入海后,大量泥沙淤塞下游河道,使淮河失去入海口,排洪不畅, 容易造成洪涝灾害,①对:淮河年均降水量800mm左右(秦淮一线为湿润与半湿润区分 界线),②错;准河流域地处气候过渡地带,北部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③错;人 口稠密,破坏植被严重,导致水土流失,进一步增加洪涝灾害风险,④对。故选C。 15.A 读图可知,郑州等准河上游城市位于准河支流的源头,城市内涝及时排泄主要依靠 城市自身的排泄系统,受淮河下游入海水道的影响较小,A不合理;淮河入海水道建成 后,会进一步增加准河洪水下泄的通道,加快准河中游洪水下泄速度,同时使洪泽湖水 位可以预排预降,大大提高洪泽湖的调蓄能力:准河入海水道的泄洪会降低洪泽湖水位, 减轻其防洪压力,进而降低周边滞洪区进洪概率,BCD合理。故选A。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