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 投稿
高三化学 高三生物 高三地理 高三历史 高三政治

地理试卷-湖南省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轮复习收官联考

更新时间:2025-02-22 16:40:42

试卷分类:高三地理

浏览人数:

来自会员:未来

收藏操作:

免费下载:开通【普通会员

2025届湖南省高三下学期一轮复习收官联考数学试卷,高中\高三\湖南省\2024-2025学年下\地理三零论坛(30论坛)用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的原卷版、解析版及答案,在云盘中的课件资料可在线阅读及保存到自己的云盘,此电子版课件永久免费阅读及下载。

地理试卷-湖南省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轮复习收官联考(图1)

地理试卷-湖南省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轮复习收官联考(图2)


1,A【解析】南太平洋东部涌浪流动的方向大致是自东南向西北,涌浪是风浪离开风吹的区域后形成的波浪
,故南太平洋涌浪池的涌浪主要来源于南韩50°左右的西风漂流,由于西风漂流受南美陆地的阻挡,一部分海
水北上而形成,A正确。东南信风、东北信风、极地东风纬度位置不对。
2,C【解析】高纬较低温度的海水流向低纬海域,利于尼尔尼诺现象衰退,拉尼椰现象增强,西太平洋海域
水温升高,低压增强,加快制高北移,我国易出现南旱北涝现象,C正确,AB错误;拉尼搏现象增强,西太平
洋海域水温升高,低压增强,亚洲东部降水增多,D错溪。
3,D【解析】脚盛行西风要整体南移,脚太阳直射点应移至最南端,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D正确: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我国处于冬季,长江流域进入枯水期,B情误;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册近,澳大
利亚处于夏李,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进入湿季,A错误;涌浪是风浪离开风吹的区域后所形成的波浪,涌浪池
内凤建较小,C错误。
4.A【解析】根据近地面凤向的刺断方法一我出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气压梯度力
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形成风。所以,太原此时为偏北风,A正确;上海、成都此时
为偏东凤,BC错误;广州此时为偏南风,D错误。故选A。
5,B【解析】A所处的西伯利亚陆地降温快,温度低,气流下沉疏散,形成高压,其形成属于热力原国,不是
动力作用,A错误,B正确;气流在陆地上收馆下沉,陆地大气水汽少,天气寒冷千燥,C错误;该天气系统是
在地面温度降低,气流收缩下沉形成,因此,当夏季地面温度升高,该天气系统势力会减弱,D错误。
6,C【解析】由图可知,发生沙尘暴的天气在华北、东北、内蒙古中东部,离高压中心距离远,A错误;冷锋
是冷空气重,暖空气轻,所以当冷气团移动时,就会形成冷气团主动楔入暖气团下面而构成冷暖空气交界的锋
面,冷锋降水集中在锋后,锋后降水,不利于形成沙尘暴,而此次沙尘暴的出现说明冷锋过境,由于暖气团较
为干燥,水汽少,暖气团在拾升过程中,没有在锋后形成降水,降水少,地面地表裸露,土壤干燥疏松,容
易起沙,形成沙尘暴,C正确;锋后冷气团千燥和纬度位置高,不是沙尘暴天气形成的原因。
7,D【解析】该桥梁指的是河西走廊,该山脉是祁连山。祁连山位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夏
季风从太平洋上带来水汽,产生降水,D正确;祁连山距离西侧大西洋、北侧北冰洋距离都比较远,A、C错
误,祁连山与印度洋之间有★藏高原和喜马拉雕山脉的阻挡,水汽难以到达,B错误,所以选D
8,A【解析】气温更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授,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A正确;森林分布区一般降水较多,且
灌丛草句号住于中高山,夏季风到达邦连山时水汽含量很少,其降水量少于海拔较低的森林灰褐土带,B错误
;城度平援表层有机物质不易被侵蚀、撒运,含量会上升,且灌丛草句带海拔更高,城度应更陡,C错误;灌
丛草句带的生物量少于森林带,D错误。故选A。
9。B【解析】由于冬季气温低,冰雪融水少,对海湾海水稀释作用弱,使得海湾海水表层盐度大于其他季节
,与其他季节相比,表层盐度随深度变化和缓,B正确;冬季水循环不活跃,降水少于其他季节,援流对海湾
内海水影响小,且暖流季节变化不大,AD惜误;冬季蒸发弱会导致表层海水盐度较低,但图中显示,冬季表
层海水盐度高于其他季节,故蒸发弱不是影响表层盐度随深度变化和缓的主要原因,C错误。
10,D【解析】表层海水由峡湾流向大洋,说明峡湾表层海水盐度小于大洋,图b中可看出,取样点表层海水
冬季盐度较高,与大洋的盐度差异小,故大洋与峡湾之间的水体流动流量小,D正确;冬季受盛行风影响,流
速校快,B错误;图中可看出,夏季海水垂向盘度差异大,说明夏季垂向交换羞,A错误;夏季峡湾中层水体
盐度整体较小,水体由大洋流向峡湾后更容易下沉,下沉深度较大,C错误。
11,B【解析】冬季,海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表层海水水温较低,随深度增加,受外部大气运动影响小,海
水热量不易释放,水温较高,随深度续增加,海水获得的热量少,水温低,故冬季峡湾水温由表层至底层的
变化是先升高后下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D【解析】该地夏季降水较多,且冰雪融水量大,水能黄源丰富;冬季降水少,气温低,冰雪融水量小,
水能责源不是,因此冬季是该流城光伏发电补充水力发电的最主要季节,A、B、C错误,D正确。
13,D【解析】建设水光互补系统主要是为了稳定供电,并不是推动高耗能产业迅速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还受到其他众多因素的制的,如产业政策、市场需求等,①错误;水光互补系统是清洁能源发电系统,会减少
碳排放量,而不是大幅增加,②)错误。
14,A【解析】垄坡脚两边的沟槽内铺设沥青,防止集雨垄收集的雨水下渗和侧渗,A正确;沥青位于软管底
部,无法防止款管塌陷和影响区域的降水量,B、C错误;沥青面积小且位于底部,无法减少蒸发,D错误。
15,B【解析】土壤结皮透水性较差,玉未秸秆炭垄透水性较好,增加垄高可以增加地衣径流,减小土壤入渗
率,土垄的集雨效率高于玉米秸杆炭坐,②错误;玉米秸秆炭垄透水性较好,增加玉米秸杆炭垄覆盖面积,会
减少集雨量,③错误。
16,C【解析】在红亚草生长初期(4月)和末期(10月),气温较低,生物炭覆盖叁可提高表层土壤温度,A
错误,C正确;在盛夏时期,气温较高,生物炭覆盖垄可以降低沟中表层土壤温度,防止表层土壤温度大幅波
动,减小温差,B错;生物炭覆盖星可以提高土壤对水分保持能力,耗水量更高,植物蒸腾作用较强,D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000一2010年,舍烹村耕地利用物理边际化不明显,后期出现一定程度的经济边际化和自然边际化现
象;2011一2020年,會烹村出现了较明显的耕地物理边际化、自然边际化及经济边际化交互发生的现象。(
点2分,共4分,大致发生现象趋势答对即可)
(②)物理边际化表现为耕地转变为居民生产建设用地:自然边际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转变为林地、草地和荒地:
经济边际化表现为耕地转变为果园等经济林地。(一点3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的情给分)
(③)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宜耕则耕,宜林则林,规范耕地用途:严格永久基木农田划定,保障耕地优先
用于粮食生产:促进土地流转,鼓励规模经营,积极探索耕地碎片化治理方式:强化生态建设,构建稳产、高
产的可持续耕作系统;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强化耕地生态保护的引导和激励。(一点2分,共8分,答案言之有
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东北地区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发展精施和发展方向等知识点,考查学生
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对地理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体现区城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结合材料和表中数据分析,2000一2010年:这一阶段舍烹村的辦地边际化主要表现为经济边际化和自然
边际化的初步显现,建设用地面积和占比略有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比和单位面积粮食作物产量有所下降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有所上升,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2010一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和占比大
幅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比和单位面积粮食作物产量显著下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虽有所
上升,但粮食作物的减少更为显著,反映出这一阶段舍烹村的耕地边际化现象较为明显,物理边际化、自然边
际化及经济边际化交互发生。
(2)结合表中数据分析,物理边际化的表现:建设用地面积从2000年的26.92hm2增加到2020年的44.07hm2,
占比从431%上升到762%,地被大量占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自然边际化的表现:受自然固素限制,如
地形、土壤、气候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比从2000年的98.20%下降到2020年的55.05%,耕地转变为林地、
草地和荒地。经济边际化的表现:随着经济作物种植数益的提高,农户更领向于种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种植
面积占比和单位面积产量均呈现下降趋势,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和单位面积产量则有所上升。
18。(1)在三种植被覆盖条件下,该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出灌丛沼泽>森林>森林沼泽(2分):森林沼泽下的土
壤有机碳含量最低,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先减少、后增加、再降低(2分):森林、灌丛沼泽下的土
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总体呈减少趋势,但波动较大,在一定深度(深度400一500cm或500600©m)再次
出现土壤有机碳集聚(2分)。(总的比较大小2分.顺序相反则不得分,后续分析4分.共6分)
(2)受该地长时间存在的冻层影响,土壤有机碳受淋溶作用向下迁移时受阻,多在冻土层顶部集聚:多年冻土
区存在强烈的冻融扰动,有机膜易被带入深层土壤,在一定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森林植被根系相对发达
,受其根茎生长代谢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波动较大等。(6分,任意答3点即可
(③)气候变暖,该地土壤温度升高,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有机碳分解速度加快:气温升高,该地冻土活动层
增厚,土壤有机碳向下迁移较通畅,表层土壤有机碳集中程度有所下降:该地多年冻土面积减小或消失,冻融
扰动减弱,土壤有机碳在垂直方向上的波动变小等。(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影响从气候、水源、土壤、生态
多方面角度作答均可给分)
【解析】本题以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为命题情境,考查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植被
覆盖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点、在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森林部分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且泼动较大
的原因、气候变暖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
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城认知、综合思维和人
地协调观等核心煮养。
(2)结合材料,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受冻土性质、冻融扰动、覆盖植被根茎的生长代谢以及
伴生的微生物活动影响大。据此分析森林部分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校高且波动校大的原因包括:受该地长时间
存在的冻层影响,土壤有机碳受淋溶作用向下迁移时受阻,多在冻土层顶部集聚;多年冻土区存在强烈的冻融
祝动,有机碳易被带入深层土壤,在一定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校高;森林植被根系相对发达,受其根茎生长代
谢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波动较大。
(3)从自然环境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角度分析。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碳分解建度、表层土壤有机碳集中程度和
土壤有机碳在垂直方向上的波动等方面产生校大影响。其中,气候变暖,该地土壤温度升高,微生物活动旺盛
土壤有机碳分解建度加快;气温升高,该地冻土活动层增厚,土壤有机碳向下迁移校通畅,表层土壤有机碳
集中程度有所下降:该地多年冻土面积减小或消失,冻融扰动减稍,土壤有机碳在垂直方向上的波动变小
19.(1)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气温能力下降(2分),湖区大陆性增强,增温明显(1分):围湖造田(1分):全球气候
变暖(1分)。(5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
(2)表层水温升高导致水体稳定度提高,垂直对流减少,分层现象加剧(2分):水体溶解氧含量降低,底层水体
缺氧现象更加严重(2分),水体发生富营养化(1分):改变水生生物生长条件、生物量及分布,影响水体中鱼类
的生存、生长发育(1分),以及栖息地发生变化(1分),使水生物种数量减少。(7分,根据采分点给分)
(3)水旱灾害增多:可用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4分,答出1个影响2分,注意答题专业术语使用)
【解析】本题以1973~2020年洞庭潮年均表层水温与年均气温的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洞庭湖年均
衣层水温变化的原因、湖泊表层水温变化对湖泊水生生态系统的反馈、洞庭湖面积缩小对其下游地区人类生产
生活的不利影响等相美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1)由材料“湖治表层水温变化受湖治自身调节功能、人类活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明显”可知影响洞度湖
年均表层水温变化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由于湖治面积的菱馆,自身调节能力下降,湖区大面积裸露,砂石
表面增多造成湖区大陆性增强,增温幅度更大;人类长期的围湖造田,以及破坏植被造成的入湖径流的含沙量
增加,导致湖治萎缩;由图可知,气温呈波动性上升,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湖区起到增温作用。
(2)全球变暖及人类活动造成湖泊表层水温升高,表层水温升高导致水体稳定度提高,垂直对流减少,分层
现象加剧;水温升高,间接导致水体溶解氧含量降低,尤其底层水体缺氧现象更加严重,底层水体缺氧孚致沉
积物中营养盐向上覆水的释放增加,两者均会诱导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水温变化还会改变水生生物生长条件、
生物量及分布,影响水体中鱼类的生存、生长发育,以及柄息地发生变化,使水生无养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
因此,湖泊表层水温增加势必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3)由材料“在满养水源、调蓄洪水、保育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可知湖泊的生态功能
。随着洞庭湖面积缩小,其涵养水源能力下降,造成其下游地区人类生产生活的可用水资源减少;随着湖泊菱
馆,湖泊调着洪水能力下降,造成其下游地区水早灾害增多:水资源的减少,造成下游生态用水减少,生物多
样性下降。
课件、试卷下费
E零(30论】
www.30Lt.com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

本站内容来自用户云盘共享,不承担任何版权及质量等问题,如有侵犯到你的权利,请来信证明你的权利,本站将来24小时内断开链接。

下载地址

  • 腾讯云盘 『 提取码:30lt04
  • 百度云盘 『 提取码:jx82
下载插图

高三地理最新

更多>>

高三下载榜

更多>>

最新课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