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高中\高二\陕西省\2024-2025学年\历史三零论坛(30论坛)用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的原卷版、解析版及答案,在云盘中的课件资料可在线阅读及保存到自己的云盘,此电子版课件永久免费阅读及下载。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七校期中联考试题·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考查龙山文化。根据材料“大型墓圹穴宽大,葬具讲究,有棺有椁,随葬品多而精美”“中型墓随葬品较 少”“小型墓圹穴仅能容尸,多无木质葬具和随葬品”等信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贫 富差距,阶级分化明显,故选A项。B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材料只是反映了龙山文化遗址的阶级分化现 象,并未体现早期国家的特征,故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 2.B考查王夫之思想。根据材料“天下将治,先有制法之主"“民气之不可使不静,非法而无以静之”“法者非必 治,治者其人也”“治之撇也,任法而不任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主张治法的同时,也重视治 吏,强调治法与治吏结合的治国方路,故选B项。A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反对君主专制”材料并未反 映,故排除C项:整顿纲常纪律,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3.D考查现代科技进步。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相关企业与德国建立了绿色能源合作关系,这为欧洲和中国开 发绿色能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表明在提升能源利用水平上,国家间的合作至关重要,故D项正确。“全面 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国际竞争,故排除BC两项 4.C考查阿拉伯帝国文化。根据材料“命人将希腊学者的天文学、数学、医学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曾派人外 出搜集希腊典籍,鼓励人们将其翻译成阿拉伯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举措保存了大量古希腊 典籍,为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奠定了一定基础,故选C项。“民族国家”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A项:B项材料 并未反映,故排除: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材料只涉及阿拉伯对希腊典籍的翻译和整理,D项材料并未体现, 故排除。 5.A考查中古庄园经济。根据材料可知,13、14世纪时,西欧部分庄园里粮食作物和役用牲畜的比例下降,而 经济作物和面向市场销售的性斋比重上升,庄园不再是完全的自给自足的模式,一定程度上与市场产生联 系,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6.B考查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根据材料“把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原来的83%降至60%,1986年公 司所得税从原来的52%降为35%”“严格控制国有企业的借款限额,对经营亏损的企业,强制性责其减产,裁 员和进行整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危 机,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各国为此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材料所示是英国 采取的措施,故选B项。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意味着英国恢复了传统白由主义经济政策,故排除A 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不意味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失效,故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 排除。 7.C考查秦朝的廷议。根据材料“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李斯”“秦始皇”可知,皇帝召集相关官员讨 论政事,然后由皇帝根据讨论结果裁定朝廷决策,反映了朝廷决策的审慎,故选C项。皇帝召集相关官员进 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故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丞相,还有其他官员,故排除B 项;“民主性和科学性”说法错误,故排除D项。 8.D考查古罗马政治。根据材料“执政官的设立必须在公民大会上表决并需要经过元老院的批准”“享有审 查元老名单,决定补充元老院人选”“只能对议案进行表决,表示支持或反对,而无权修改或者提出新的议案”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罗马共和政体内部,执政官在共和国的行政长官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拥有 最高治权,但是也同时受到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牵制;元老院在共和国政治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拥有很大 的权力和威望,但是权力也受到一定制约:公民大会虽有立法权,但是却没有立法创制权。这些反映了罗马 共和国时期为了防止专权,注重权力制衡机制的建设,故选D项。材料并未体现“僭主政治特征”,故排除A 项:材料并未强调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情况,故排除B项;“独裁统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 9.B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据材料“少数民族代表”“归侨代表”“妇女代表”“一线工人,农民代表”“专业 技术人员代表”等可知,我国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说明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故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民主,没有体现法治建设,故排除C项: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不属于基层群众自治范畴,故排除D项。 10.A考查戊戌变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6年,梁启超等人创办的《时务报》成为维新变法思 想的主要宜传阵地,该报刊在发行之初,得到封建官僚的推广,一定程度上说明晚清内忧外患进一步加深 故选A项。戊戌维新运动的主力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故排除B项:维新思想得到部分封建官僚的认可,但 戊戌雏新运动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故排除项,“自办报纸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 D项. 11.D考查科举制。根据材料“科举出身的10位宰相中6位来自下层官吏或平民家庭”“14%出身于寒门“其 中大多数是乡户,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科举制使广大民众能够 通过考试做官参与国家政治,拓宽了民众政治参与的途径,故选D项。A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材料并 未反映“社会公平意识迅速增长”,故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12.A考查西方文官制度。根据材料“一般”“科学”“专业技术”“外部竞争考试”“内部竞争考试”“实行双轮制 (初试和复试)和三轮制(教育程度考试、专门性考试,身份审查)考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 家的这些举措有利于促进人才的选拔,为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创造了条件,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 排除:材料并未反映国家执政党派的领导能力是否提高,故排除C项:文官制度的确立实现了政治与管理的 分离,故排除D项. 13.D考查请末选官制度改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4年癸卯学制推行后,学堂选官制度设立: 1905年,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但一段时间内学堂选官并未被时人都接受,私整仍成为部分人的选择,据此可 推知,传统思想制约了近代社会的转型,故选D项。科举考试被废除,但通过考试选官的方式并未被摒弃,故 排除A项:“晚清教育近代化的变革已完成”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清末新政内容涉及多方面,“未得到民众 广泛支持"的说法以偏概全,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 14.A考查唐朝的法律与教化。根据材料“将·不孝’列为·十恶'之一”“这些律条对不孝罪的论定,惩罚措施 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可知,唐朝礼法结合,维护统治,故选A 项。仅根据《唐律疏议》中关于“孝”的条款,得不出体系完备的结论,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具体的惩罚措 施,也未体现敬天,故排除C项:材料内容未体现司法程序,故排除D项。 15.B考查中国古代乡约。根据材料“德业相劝”“孝尔父母,敬尔兄长”“重人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故选B项。A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乡约的主要 目的还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故排除C项,中国古代乡约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D项说法过于绝 对,且材料并没有体现乡约实施的后果,故排除 16.C考查英国《大宪章》。根据材料“王国内不可征收任何兵役免除税或捐助,除非得到本王国一致的同意” “国王不得将任何自由人逮捕囚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也不得令我等群起攻之、肆行讨伐”等信息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大宪章限制了国王的税收权和司法权力等,这体现了《大宪章》具有限制王权的法治 精神特征,故选C项。《大宪章》主要是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在当时不会摧毁封建制度,故排除 A项,1215年英国《大宪章》维护的还是封建贵族的利益,故排除B项,14世纪中期,英国才进人议会君主制 时期,故排除D项 17.(1)变化:明洪武时期,内阁只是顾问机构,不得参与机要;明永乐时期,阁臣开始参与政务,地位有所提升, 但大学士官职仍然较低:明洪熙、宣德年间,阁臣品位提高,取得票拟权,明嘉靖、万历时期,地位达到顶峰, 拥有了类似丞相的权力。(4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有利于中央政务运行:易 出现内阁弄权问题。(2分,任答两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2)主要不同点:明朝内阁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英国责任内阁是资本主义社会代议制的产物:明初 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并对皇帝负责,英国贵任内阁的首相由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贵:明朝内阁缺乏有效的 外部制约机制,英国责任内阁受议会的监督和制约。(4分,任答两点即可)主要表现:内阁对议会立法工作 的支配增强:内阁增强了对议会选举的控制:首相地位和权力上升。(4分,任答两点即可) 18.(1)特点:建立了比较严密的组织管理机构:制定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保障措施: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具 有较强的党派性和政治性。(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动因: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社会发展和治理的要求:国际环境的影响。(4分,任 答两点即可)建言献策:新时代公务员制度的改革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要继续坚持法治导向:继续优化公务 员制度体系,增强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开放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要继续坚持高素质专业化的目标,要把打造政 治立场坚定,廉洁高效和满意度高的公务员队伍作为变革目标。(4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19.(1)新特征: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区域经济 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并行发展: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频繁发生: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发 展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剧。(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原因:部分国家出现治理危机:个别大国的霸权任性和责任缺失;国家间发展不平衡:自由主义国际秩序 陷入危机。(4分,任答两点即可)危害: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贸易风险:激化社会矛盾与政治不稳定; 冲击和割裂国际政治关系:导致经济全球化减速甚至停滞。(4分,任答两点即可) 20.示例一: 论题:国情不同造成了西方国家宪政体制具有差异性。(2分) 阐述:中世纪的英国有以议会限制王权的传统,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宫廷政变,以不流 血的方式实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北美殖民地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影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自治和反对英 国殖民统治。北美人民通过独立战争建立美国,但由于邦联制的软弱,产生很多问题,美国于1787年制定 《联邦宪法》,并据此建立联邦制度和总统共和制,秉持三权分立原则,协调了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 关三者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为美国发展提供了保障。总之,各国的宪政模式是各 国根据本国国情积极探索的结果。(10分) 示例二: 论题:新中国宪法的制定和完善彰显了人民政治。(2分) 阐述: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并颂布《共同纲领》,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 政,该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颁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和宪法依据。改革开放后,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需要与推动,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以及国力增强,各种保障条件逐渐具备,于1982年通过了新修 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9年,“依法治国” 被写人宪法。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保章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以及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10分) (“示例”仅作为参考,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赋分) 花等作物及生猪、专门用于产奶的奶牛比重占据了整个庄园种植和养殖结构的主体。这反映了当 时西欧部分庄园 A呈现出与市场密切联系的趋势 B.打破了农业集体生产模式 C.封建剥削方式发生了本质变化 D.农业经营领域的获利颇丰 6.1979年,撒切尔夫人把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原来的83%降至60%,1986年公司所得税从 原来的52%降为35%,并严格控制国有企业的借款限额,对经营亏损的企业,强制性责其诚 产,裁员和进行整顿。撒切尔夫人的这些措施 A恢复了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B意在缓解国民经济“滞胀”危机 C.说明园家宏观调控政策已失效 D.平衡了社会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7.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等提出“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 立诸子”,秦始皇“下其议于群臣”,举行廷议。对于王绾的建议,“群臣皆以为便”,而廷尉李斯 则以“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为反例,建议行邵县制,最终,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 斗不休,以有侯王”,决定实行郡县制。由此可见,秦朝前期的廷议 A避免了君主“兼听独断” B.折射出相权与君权的相互制衡 C.体现出朝廷决策的审慎 D.保障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8.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执政官的设立必须在公民大会上表决并需要经过元老院的批准。监察官 作为行政长官一员享有审查元老名单,决定补充元老院人选,并清除不合格者的权力。公民 大会只能对议案进行表决,表示支持或反对,而无权修改或者提出新的议案。这说明罗马共 和国时期 A政体具有鲜明的僭主政治特征 B.贵族与平民政治矛盾趋于谈化 C.公民大会成为独裁统治的工具 D.国家注重权力制衡机制的建设 9.2023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 代表的资格审查报告,其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少数民族代表442名,占代表总数的14.85%,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 归侨代表42名 妇女代表790名,占代表总数的26.54%,与上屈相比提高1.64% 一线工人,农民代表497名,占代表总数的16.69%,提高了0.99%,其中有56名农民工代表 专业技术人黄代表634名,占代表慈数的21.3%,提高了0.73% 党政领导千部代表969名,占代表总数的32.55%,降:了1.38% 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C,民主与法治建设协调并进 D,基层群众自治的成果显著 10.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七月初一,由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第一期在上海出版。当月二十 五日,张之洞命“全省文武大小衙门、书院学堂一律官费派阅”,随后,浙江、湖南、安徽巡抚及 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江西布政使等官员纷纷下令派阅或协助销行。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 A晚清内忧外患进一步加深 B.书院学堂成为变法的主力 C.变法运动得到顽固派推崇 D.自办报纸促进经济的发展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