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2024-2025学年\上海\中考一模 ,三零论坛(30论坛)用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了上海市闵行区2024-2025学年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在云盘中的课件资料可在线阅读及保存到自己的云盘,此电子版课件永久免费阅读及下载。
2025年上海闵行区初三一模 一、古诗文(35分) (一)默写与运用(13分) 1.卖炭得钱何所营?_______________。(《卖炭翁》) 2.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 3.______________,山岳潜形。(《岳阳楼记》) 4.学生小语想到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这个表地点的词来命名他正在劳动的处所,形容其闲适自在;并用这首诗中的“_______________”一句来表达不经意间将远处的美景纳入眼帘,生出超凡脱俗的忘我心境。 【参考答案】 1.身上衣裳口中食 2.长河落日圆 3.日星隐曜 4.东篱 悠然见南山 (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第5-10题(22分) 【甲】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唐) 柳宗元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①为工②。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③,务采色④,夸声音⑤而以为能也。 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⑥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⑦,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 【注释】①辞:文辞,辞藻。②工:精巧,精妙。③炳炳烺烺(Iǎng):指文辞优美,光采照人。④务采色:致力于追求文辞的光彩绚丽。⑤夸声音:夸耀文章声韵的和谐。⑥吾子:古时对别人的尊称,可译为“您”。⑦断:对是非的判断。 5.【甲】文选自【乙】文提到的《 》一书。(2分) 6.为下列加点词选择相同意义的选项。( )(4分) (1)“文者以明道”( ) A.自康乐以来(《答谢中书书》) B.屠惧,投以骨 (《狼》) C.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凡吾所陈”( ) A. 陈词滥调 B.推陈出新 C.慷慨陈词 D.杂然而前陈(《醉翁亭记》) 7.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划线句。(3分) 不知道之果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乙】选文结尾的“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中的“原”具体指“囗”、“囗”、“囗”、“囗”、“囗”。(5分) 9.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3 分 ) A.【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阐述道理。 B.【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C.【甲】文多用对偶,【乙】文多用排比,语言各有特色。 D.【甲】文写到学和教过程中的自我反思;【乙】文写到自己对写作追求的反思,也表现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 10.【甲】文划线句是怎样阐述道理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5.礼 6.(1)D (2)C 7.不知道果真离道近呢? 8.质、恒、宜、断、动 9.B 10.先以“佳肴”切入话题,指出一桌佳肴不去亲自品尝就不知道它的鲜美滋味。再以此为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指名学习的重要性: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在表达方式上,画线句使用对偶句式,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增强了语势,比喻论证的切入,以“佳肴”比喻“至道”,也使读者更好地体会二者的相似性,化抽象为具体。 二、现代文(3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6分) 纪录片的真实性不可撼动 ①最近,被称为“业界良心”的BBC纪录片陷入舆论风波,其2011年出品的《人类星球》被质疑“造假”——“关于科罗威人的一集出现了有违准则的情况,特别是关于部落搬进树屋的描述是不准确的。”实际上,说《人类星球》造假有些夸张,若从纪录片专业的角度判断,这种做法其实属于业界长期以来常见的。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纪录电影《北方的纳努克》,就已经把消失的爱斯基摩人冰雪上捕鱼、狩猎的生活方式通过场景再现模拟了出来。 ②影像的表达需要物理化空间,哪怕是动画模拟或者人造场景。现实当中正在发生的事,事件周围的环境、空间可以随时拍摄,但历史事件或已经逝去的东西,其物理化空间也已经消逝,我们只能通过场景再现进行影像记录。仅通过口述或者文字记录,是无法对历史事件或已经逝去的东西进行影像传播的。 ③真正的纪录片,核心原则是真实,其实这也是纪录片的灵魂和生命。界定纪录片的真实性,要把握两个层面:一是有无主观造假动机。看纪录片有没有造假,要看它的主创团队价值追求在哪,作品的核心意义是什么。假如一部纪录片标明实拍,内容却是通过影像技术实现的,主创团队特意遮盖影片背后的技术手段,具有造假主观意图,就能说它造假。但是,若主创团队没有说纪录片是实拍的,人们却说其造假,可能就是因为不了解这种影像表达方式而造成的。将来,影像将有越来越多的表达方式,人们须找准纪录片的价值追求和核心意义,认清真假。 ④另一个层面,是纪录片的专业性是否足够。一部纪录片,要通过再现手段还原历史中的真实存在,一定要有科学、专业的观点作为支撑,并由专业团队描述这种观点。人们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还原历史,但我们要无限接近那根鉴定线。纪录片中呈现的专业科学认知,是否在过去的时空中真实存在过是最主要判断依据。 ⑤对于广大受众来说,纪录片也是一种消费产品。大家关心和自己利益相关的内容,如涉及药物、健康方式的纪录片,对一些常识性的假象较为敏感。但是,当受众观看和自己没有实质性利害关系的纪录片时,关注点就从纪录片的真实性转移了,大家更看重的,是纪录片的真实感。现在有些纪录片,哪怕是实景拍摄的现实题材,镜头中人物说的话和展示的场景给人一种假的感觉。纪录片是把现在的生活记录下来成为将来的历史。因此,作者用影像展示生活故事时,应该秉承历史的态度,以纪录片的良心为底线,真实地表达真情实感。 ⑥我们讨论纪录片的造假问题,就不得不说说故事戏剧化的问题。商业纪录片有自己的叙事要求,它称作故事化。如探索频道把故事讲得有情节、戏剧化,来满足受众的好奇心,这与朴素纪实原则并不相悖。拿捏好戏剧化叙事技巧这个度很重要。一部有趣的、大家愿意看的纪录片,其戏剧化是为传播知识而存在的。哪怕纪录片戏剧化,它的核也应该是真实的。 ⑦现在,纪录片慢慢放下了姿态,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受众看纪录片、消费纪录片,也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要保证纪录片永远充满生命力,真实性,不可撼动。 1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小语学校的电视台要拍摄一部纪录片《百年老校的变迁》。请根据②—④段的内容,给他们提出拍摄要求和建议,使其达到本文所说的“真正的纪录片”的标准。(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⑤-⑦节,以下对“真实性”、“真实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4 分) A.纪录片的“真实感”不等同于“真实性”。 B.实地拍摄的真实素材也有可能被拍得没有“真实感”。 C.纪录片采用戏剧化方式叙事,会失去“真实性”。 D.纪录片也是一种消费产品,有时候观众不关注“真实性”而看重“真实感”。 【参考答案】 11.第①段以BBC纪录片《人类星球》被质疑“造假”的例子引出本文话题,指出纪录片业界长期以来存在类似现象,同时列举《北方的纳努克》,说明场景再现是常见的,为下文深入探讨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奠定基础,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对纪录片真实性的思考。 12.影像的表达需要物理化空间,对于历史事件或者已逝去的东西,可以通过场景再现进行影像记录。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没有主观造假动机,纪录片里的专业性要高,“真实感”不等于“真实性”,秉承历史的态度,以纪录片的良心为底线。合理利用戏剧化叙事技巧。 13.C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9分) 煮月亮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